悠闲小说 > 仙侠修真 > 细说红尘 > 第525章 请医同归
    孩童们得到了糖果,欢笑嬉闹着离去,他们专程来领糖果,果然如小伙伴说的那样能领得到。

    灰勉从齐仲斌衣衫后领处探头,对于这儿歌也有些在意。

    “齐小子,跟上去问问?”

    “嗯!”

    齐仲斌本就有此意,自然不会直接离去,而是跟上了那些孩童。

    那些孩童一边闹腾一边唱着儿歌,随后进入一条巷子,然后全都在巷子中坐下,开始拆油纸糖衣,带着期待品味糖果。

    这种糖果其实主要就是麦芽糖,都是大块糖上用铲刀铲下来的,店家将油纸撕成小块,裹起来方便孩子带走。

    “哈哈哈,我这个好大!”“哎呀,我的比你小!”

    “我的都碎了”“好甜!”

    “哈哈哈哈”

    孩子们得到糖果都不舍得一下子吃掉,一点点舔着油纸上的碎末。

    好笑的是明明都是啃一小点一小点的吃,却总是想要保持糖的大块完整性。

    这时候齐仲斌也走入了巷子,手中多了一把山楂,而山楂的来源自然是灰勉。

    齐仲斌凑近笑着问了一句。

    “你们这些小娃娃倒是唱得朗朗上口,这歌谣是从何处学的呀?”

    那些小孩童纷纷看向齐仲斌,见到是个慈眉目善的老爷爷,便有开朗一些的孩童回答道。

    “和别人学的啊,我们都会呢!”“对啊,都会呢!”

    “哦!学了多久了?”

    “忘了”“反正早就会了!”

    齐仲斌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也不再多问,这些孩子也不知道什么事,只是觉得谭记发糖就唱这儿歌还是好事呢。

    别说是小孩了,寻常百姓其实也并没有觉得如何不妥,哪怕也懂得财不外露的道理,但是谭大官人可是天上的人物,和升斗小民怎么能一样的,这自然是夸赞。

    这么想着,齐仲斌还是摊开了手。

    “来,这是山上得来的山楂,一人两个,吃山楂配着糖,就和吃糖葫芦一样呢。”

    “哇!”“哦太好了!”“谢谢老爷爷!”

    孩子们聚过来,一阵抢闹,不过最终倒也还是一人两个,只是有人抢到的比较大,有人的比较小。

    这似乎只是进入京城的一个小插曲,不过齐仲斌和灰勉却都留上心了。

    毕竟谭元裳可算不上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了。

    自庸明宗时代起,甚至庸明宗太子时期开始,谭元裳虽然没有当官,但即便是对于整个大庸朝而言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大助力。

    都不用细数什么赈灾劳军,光是谭氏在商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海陆开辟商道的功绩都不小了。

    也不清楚谭元裳本人知不知道儿歌的事情。

    齐仲斌出了巷子之后就掐算了一下,奇怪的是以那儿歌起卦,对谭元裳自然是不利,但以谭元裳三个字起卦,却又给齐仲斌一种十分稳固的感觉。

    这实在难言什么明显的吉凶,只不过齐仲斌毕竟对谭元裳的了解比较少,条件并不充分,或许得看一眼本人能见其气数才行。

    不过虽然对于谭元裳命数变化算不清,却也知道他此刻并不在承天府。

    “走吧齐小子,咱们去找个地方吃东西!你身上总共还有多少银子?”

    “三两多一些吧。”

    “哈哈哈,不少啊,走走走,去找个好一点的地方!”

    在灰勉怂恿下,齐仲斌便也奢侈一回,而京城最不缺的就是上档次的酒楼饭馆,至于菜品丰富程度和味道嘛,想要在京城能做得下去,自然也是需要两把刷子的。

    大庸如今不仅有威名,也有文德仁厚之名,可以说是让外邦既敬又畏也仰慕的地方。

    谭元裳出去行商,不论是去南邦还是往西域,亦或是北方草原,甚至是东北晏方之地,所过之处无人不是对他恭恭敬敬,甚至有一国之君王要与其同坐,而他也颇有处世之道,从来不会倨傲,做事也向来得体。

    可以说大庸虽有武力,但礼仪文邦的名头少不了谭元裳的功劳。

    当然,第一批开辟商道的机遇,自然也是让谭氏赚得盆满钵满,毕竟论及赚钱,整个大庸,甚至是是周边各国都算上,只怕没有人是谭元裳的对手。

    岭东,登州城,仁济堂,此刻谭元裳的身影出现在了这里。

    如今快要到古稀之年的谭元裳依旧精神抖擞,头顶还有较多的黑发,也不是一个经常会待在家的人,几年前谭元裳还亲自去过西域最远处。

    常在外面走是真,对身体的保养也是绝对到位,即便是此时的谭元裳,若非近处细瞧,远远一看也依旧好似不太似个老人。

    身边只两个人的谭元裳来到医馆门前的大街上,抬头看了看。

    “仁济堂!”

    再看向堂内,里面的人还不少,有的买药有的看病,得有十几人。

    船队经过大通河,在登州港暂时停歇,谭元裳便借机来城里了,其实先前他都已经去过一趟月州了。

    这医馆的名气在登州自然是有的,但是出了登州却名声不显,毕竟各类医馆药铺太多了,很多名字也比较雷同,但是医馆中的一位大夫,却有很大名头。

    甚至可以说如今大庸上下就没有多少医者不知道他的名字的,甚至是外邦仰慕大庸文化和医学的人也知道他,那便是胡匡明。

    《奇疫论》一书可谓是既有自身体悟的独到之处,是古来集瘟疫治疗的大成之作,不但涉及医学也涉及管控,为学医者必看书录之一。

    书中将史上一些有关瘟疫的医学记述也收录其中,更是有岭东大疫的宝贵经验,随着胡匡明经验和医术的不断增强,其后又出诸多补充版本,也将其他一些疫症加入。

    所以胡匡明在天下医者心中地位颇高。

    谭元裳进入堂内,如他这般气质和衣着的人,当然是立刻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一名小伙计马上上前询问道。

    “几位客官要抓药还是看病?”

    旁边人正想说话,谭元裳抬手阻拦,向着柜台后的人拱手行礼。

    “这位小先生,在下姓谭,求见胡老先生,不知他在否?”

    小伙计微微皱眉。

    “想见胡大夫的人每天不得有个百十来个啊,他来的时候自然能见着了。”

    不过柜台后的一个老人却心头一动,替人称药的间隙就多看了来者几眼,在那边询问了一句。

    “可是承天府谭氏的那个谭?”

    谭元裳看向他点了点头。

    “正是!”

    一听到这,老人脸上立刻换了颜色,也带出几分笑容,甚至堂中很多人也都再次侧目,有人更是面露惊色忍不住出声。

    “谭记商号的人?”“谭家人?”

    “那年送来救命船队的那家吧?”

    谭元裳笑而不语,这也是他喜欢岭东的一点,岭东人不忘本,也或许是那年大灾印象实在深刻,将整个岭东就凝聚一心。

    即便是在大庸军中,岭东兵也往往是最具战斗力的一批,深受招募处和各路军中将领的喜爱。

    “原来是谭氏族人,可是生了什么病?”

    柜台后的老人和颜悦色。

    “我倒也没什么病症,只是想要拜会一下胡老先生,同他聊一聊。”

    老人点点头。

    “阿翔,坐台抓药。”

    说着,老人就从柜台处出来。

    “请,我带伱去见师父!”

    “哦,有劳了!”

    谭元裳再行了一礼,随着老人进入内堂,其实根本不远,也就在仁济堂后面,只不过是买下了后方几户连成一片。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3020/6148166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3020/6148166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