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隆万盛世 > 175觐见大宗伯
    “而我等读书识礼难道就是为了科举出仕,为了身居高位安于享乐而不顾万民于水火”

    魏广德说出想要请朝廷降档简办荣恩宴的想法后,双眼就环视众人,看他们的反应。

    这样的事儿,以他这个小小进士肯定是不够资格的,在魏广德看来,至少也得2/3以上的新科进士同意才行。

    民主很重要。

    没让魏广德失望, 这会儿的进士们还没有步入官场,自然没有被官场那些不好的风气影响,在听到魏广德的想法后都是眼前一亮。

    确实,荣恩宴的规格很高,每次举办靡费的银钱也是不少,传闻每次耗费高达千两之巨。

    至于说让进士们为灾区捐款?

    对不起,在现在这个时代, 更多的其实都是为本乡本土捐资助困, 可没有为外省提供帮助的意识。

    是的,在这个时代里,乡土观念很重。

    当官了或者发财了,为宗族子弟、乡亲父老提供一些帮助,修桥铺路啥的,都是义务,这个大家都能接受。

    可是要说江西福建的进士掏钱捐助山陕灾民,大家可从来不会去想。

    该不该捐?

    该捐。

    该谁捐?

    自然是山陕的士绅。

    当然,在进士们看来,既然朝廷国用不足,那么精简一些不必要的开销也是应该的。

    荣恩宴,对于他们进士来说,更多的就是那种荣耀, 毕竟是科举最高规格的宴会了。

    至于宴会上是美酒还是清水, 佳肴还是稀粥,是真的不重要。

    “好,我支持。”

    “对,我也觉得这样好。”

    最先反应过来的还是郭东, 也就是最开始说话的那人, 他是山西人,对魏广德的传胪身份也是有点阴阳怪气的,不过在这个时候也是最先出声支持的,虽然提前到了京师没有亲眼看到家乡的惨状,可是家信字里行间他也能看出许多。

    而第二个出声支持的是何邦礼,他这时已经起身大声对其他同年念道:“先师有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我等皆为圣人门徒,当此百姓受苦之际,正该秉承先师所言,周济百姓。”

    随着他话音落下之时,郭东一桌的山西进士纷纷起身附和,随之江西和福建进士也都起身支持魏广德的意见。

    魏广德看到众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自己身上,随即站出来向中进士拱手一揖,道:“前朝司马相公曾作《训俭示康》,那是广德见到此文章时还小,但也是大为触动。

    俭,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

    当此国朝只用不足, 我等不仅要学习司马相公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更应该学习他勤俭节约, 不喜奢侈。”

    说道这里,魏广德略一停顿才继续说道:“只是,正如书中所言,‘君赐不可违’,荣恩宴可以照常举办,只是降低菜品等级甚至就以清水馒头亦可,我们要的是那份皇上赐宴的荣耀,那是对我们十年寒窗的一个认可。”

    说完话,魏广德又看看楼上的几十位进士,“此荣恩宴是皇上对叁百进士的褒奖,我们不能代表,所以我意马上寻找更多的同年,晓之以情,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的。”

    “嗯,我们这就去找其他人,说说山陕灾情,想必都会体谅。”

    夏可范也说道。

    随即众人下楼,又和楼下的进士们说起此事,听闻山陕地震损失如此巨大,数十万百姓因此丧生,更有无数百姓因灾流离失所,自身一口答应下来。

    很快,这酒楼里近百新科进士被魏广德分成几路分头行动。

    魏广德做为传胪,是这些进士中名次最靠前的,至少在人找到诸大绶、陶大临和金达前,众人自然就是以他为首。

    魏广德带着一些江西、山西和福建的进士前往礼部衙门,因为荣恩宴是礼部负责操办,到目前为止他们还不知道嘉靖皇帝下诏派何人负责代表他主持明日的荣恩宴,在这个时候也就只能找到礼部陈情。

    而其他人则分别沿大街寻找其他同年,还有叁路分别前往浙江、南直隶和江西会馆,寻找本次殿试的一甲叁人。

    说起来,魏广德也是在提起此事后才想到,这么操作一番,似乎有利于他在同年中威望的积累,一开始魏广德还真没想到这上面去。

    自然,他是希望找不到状元、榜眼他们的,但是魏广德却不能宣之于口,还必须主动说起此事,否则事后必为人所记恨。

    能考到进士的,肯定有书呆子,但是毕竟是少数,其他人事后也必然反应过来。

    所以,魏广德不打算留下这个口实,无论怎么说,都是他提出并倡导起来的,自然在之后分派人手寻找同年和陈情两件事上要主导下来。

    很快,人手分配妥当,魏广德就带着劳堪、郭东等进士直接往礼部衙门去,而夏可范等人则四处找人。

    刚刚完成了御街夸官的仪式,悬挂了皇榜后礼部主要官员正聚在正堂里面安排明日的荣恩宴,不仅尚书王用宾在座,左侍郎吴山也在,这二位自然就是掌握礼部话语权的人。

    王用宾已经老迈,这些年身体并不好,已经上了致仕折子,只是嘉靖皇帝那里还一直拖着没批,也不知道是不是想要等他做完这次殿试仪式后再批红。

    而吴山就更有意思,前年还是礼部左侍郎,之后改迁吏部左侍郎,这次殿试仪式却又被嘉靖皇帝派到礼部辅佐王用宾处理政务。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吴山应该就是嘉靖皇帝选择的接班王用宾礼部尚书之职的人。

    吴山也是翰林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可以说走在标准的翰林通往内阁的道路上,所以虽然此刻他还是吏部的人,吏部诸人对他却是俯首帖耳。

    此时他们两人正会同左右侍郎询问仪制和精膳两清吏司的郎中,明日荣恩宴的准备情况。

    很快,一名小吏就兴冲冲到了门外请求入内,告知有重要事务禀报。

    王用宾这会儿已经有点累了,毕竟上了年纪,这次也是因为涉及叁年一届的抡才大典,他这才又回到衙门办公,忙碌了这么久就有点支持不住。

    吴山见状,连忙叫那小吏进来报事。

    小吏进门急忙躬身施礼道:“见过大宗伯,见过几位大人。”

    “有什么事儿,快快说来。”

    吴山立即接话道,尽快处理完这头的工作,也好让王用宾王尚书可以先回去休息。

    “禀报大人,外面有上百进士汇聚,说要面见大宗伯陈情,小人不敢隐瞒只能马上来禀报。”

    那小吏看到退在一旁的两个郎中,知道刚才这里正在讨论事务,所以马上汇报道。

    “上百进士?”

    此时,不管是已经疲惫的王用宾还是吴山,亦或者左右侍郎都是惊讶的合不拢嘴。

    这今天刚刚进行了传胪大典和御街夸官仪式,别是其间出了什么岔子,让这些新科进士不满。

    说实话,做官的,最怕就是这样的事儿。

    当然,对方是进士,其实已经有了官身,还好掌控很多,他们其实最怕惹上的还是国子监和那帮秀才举人。

    上百人,人数不少了,群情汹涌,要是安抚不好怕是要出大事儿。

    “人呢?”

    吴山当机立断问道。

    “我让他们进了大门,在二门外候着。”

    那小吏急忙又躬身道。

    “你处理的很好,他们说有什么事儿吗?”

    吴山继续问道。

    “没有,他们就是说要请面见大宗伯陈情,还有进士在赶来,我进来通报那会儿,又有几名进士跑进了大门。”

    那小吏急忙回答道。

    “为首之人是何人?是诸大绶还是金达?”

    在吴山看来,能够号召到新科进士的人,要么是本次殿试的状元公诸大绶,要么就是探花金达了。

    说起来,金达作为会元,本应该是状元的最有力争夺者,至于殿试为什么掉下去了,吴山还是很清楚的。

    他其实和金达是一类人,吴山是江西高安人,虽然和严阁老是老乡,但两人政见不合。

    吴山看不惯严世番阴险狡诈,自私贪婪的做派,所以当初严嵩想要和他接亲被吴山断然拒绝,两家因此有了间隙。

    这个时候的吴山,其实最怕的就是金达对于丢掉状元头衔的不满,虽然传胪大典上没有表现出来,可是就怕万一。

    这次从殿试到现在御街夸官,所有的仪式都有他全程参与,所以就他所知,并无不妥当之处,他很难理解进士们跑到礼部衙门来闹什么。

    “报大人得知,为首之人是二甲第一魏广德。”

    小吏急忙说道。

    来之前,他就知道兹事体大,所以进来通报前就问清楚了详情,只是进士们来此的原因没有问出来。

    “魏广德?”

    听到这个名字,吴山就是皱眉。

    这人他自然是见过的,去年腊月二十九的江西会馆他是去了的,当时这个魏广德还凑到他身前说什么久仰大名之类的话。

    说实话,魏广德给吴山的印象并不怎么好,主要还是当时看他不断在献媚他们这些江西籍在朝官员,让吴山觉得此人有点趋炎附势。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4228226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4228226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