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隆万盛世 > 306海运
    奏章送上去了,魏广德的差事算是结束了。

    只是这奏章上去到了嘉靖皇帝跟前,常例他们是会被叫到西苑询问的,到时候那些隐瞒的数字怕是都遮掩不过去了。

    不过这会儿魏广德早已经想明白了,自己就是揭盖子的,和捂盖子那帮人可不沾边。

    他很悠闲的看着唐顺之匆匆和他告辞就直接回了兵部衙门,显然他们要提早商量出对策来,要是在嘉靖皇帝垂问的时候一问三不知那才叫要命。

    唐顺之离开以后,魏广德轻松的表情迅速收敛起来,一脸郑重的看向北边紫禁城方向。

    自己回到京城这一路上就发现,自己在宣府送回的奏疏似乎并没有在朝野传开,由此魏广德猜测知道自己去过宣府的人在官场上怕是不多。

    不过这么大的人事变动,直接由兵部侍郎东江接管宣大总督职权,不可能不在朝野掀起一场风波,何况动的还是严嵩严首辅的干儿子。

    严家是肯定知道了的,魏广德心里明白,嘉靖皇帝作出这样的人事调整不可能不和严嵩商量一下,自己实际上已经得罪了严家。

    魏广德现在心里纠结的是,要不要这两天跑趟严府。

    虽然得罪了,可没有公开得罪,若是能够缓和,那怕只是稍微缓和一下也是好的。

    现阶段,朝堂上,没有谁比严嵩更有权势了。

    魏广德心中纠结,不过还是打定主意,抽空还是要带上礼物去趟严府,若是真无可挽回,那自己也好早做打算。

    魏广德先去了趟都察院交卸差使,他是以都察院御史的身份去巡边,自然要把准备好的公文交回去。

    魏广德在都察院可没什么熟悉的人,大家都是按照官面上的礼仪相互见礼后,魏广德品级低,免不了还要主动拱手行礼。

    收下魏广德的文书档桉就算完事儿,一切手续都是下面官员做的,魏广德连左都御史周延的面都没有见到。

    魏广德没有继续在衙门里跑,更不可能回翰林院,按照唐顺之的说法,这两天可以呆在家里等候消息,不管是宫里召见还是什么,总归会有消息。

    在外奔波近三个月终于回到家里,魏广德还是很高兴的。

    进城的时候就已经有护卫先行一步回府报信,所以魏广德进了大门就看见徐江兰已经迎接出来。

    魏广德直接去后院冲洗干净,这几个月在外面有许多的不便,还是不如在家里好。

    魏广德回家不过半日,就有裕王府的下人送来消息,请魏广德去那家酒楼吃饭,算是裕王府为他接风洗尘宴。

    裕王府相招,即便魏广德不想去也是不行的。

    到了约定时间,魏广德乘坐马车去了那家位于裕王府附近的酒楼。

    对于裕王府相招,魏广德不是很确定他们的目的。

    他已经知道了上个月京城那场大的人事变动,不止牵扯到宣大,而且兵部、户部和刑部都牵连其中,让魏广德惊讶的还是刑部尚书改户部尚书这事儿。

    贾应春到京城上任刑部尚书才多久,就改迁户部尚书职衔。

    户部,当初可是让裕王府丢尽了颜面的地方,如今到了裕王府的掌控中。

    所以,对于参加今晚宴会的人,魏广德已经有了一些猜测,那就是贾应春或许也会名列其中。

    别看他现在位列七卿,可是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没有裕王府在后面支持他其实什么也不是。

    果然,宴会由高拱主持,魏广德还真在这里见到了贾应春。

    从南京到北京,再到现在的户部尚书,贾应春感觉像做梦一样,前后变化也就是一年的时间而已。

    “听说之前你的家丁曾经去过西苑,在你出巡的时候?”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高拱忽然开口问起来。

    魏广德知道这才是他们这么急着召见自己的原因,自己跑宣府的事儿,朝堂上并没有传开,知道的人还不多。

    不过毕竟因为太突然,京城的各方势力自然会在事后到处打听消息,想要搞明白宣大和京城官场动荡的起因。

    裕王府毕竟是从宫里出来的,所以在宫里眼线还是有的,很快就让他们发现了事前曾有随魏广德出京的家丁到过西苑,见过陈矩。

    这次朝堂洗牌,裕王府无疑是占了便宜的,虽然贾应春前后两个职位都是尚书,可户部尚书的责任远比刑部尚书大的多,在朝堂上排位也要高上不少,相应的话语权也是重了一些。

    只是在此刻严家一支独大的情况下,贾应春也只能选择低调做事,至少一开始没有对下面的官员进行一场清洗。

    裕王府也是记仇的。

    当初高拱、殷士谵他们可是在户部受够了气,现在他们扶持的人登上了户部尚书的位置,自然要给当初那些势利小人们一点教训。

    这其中高拱更是如此,虽然他是进士,可是却是个暴脾气,和身材高大的殷士谵一样都是比较记仇的人。

    魏广德思虑片刻,还是决定不说出全部详情,实在是没有必要。

    嘉靖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自己那份奏疏也没有在朝野上公开,那已经代表嘉靖皇帝的某种暗示。

    “我这次出巡前一天,陈公公曾到我家传了一份密旨,让我去打探下宣府的近况。”

    魏广德开口说道:“我给当初一起在保安州作战的将领写了信,了解这两年宣府到底是什么状况,结果得到的回复让我有点惊讶,大量边堡被破,百姓军户流离失所,最可恶的还是有人乘机杀良冒功,用他们的人头换取京城的赏银。”

    魏广德越说心情越低落,不住的摇头,“了解到这些,我自然就写了一份奏疏派人送到京城来交给陈公公,宣大那边的变动应该说和我那份奏疏有关系,至于其他的我也不明白。”

    “是这样啊,难怪。”

    这会儿高拱等人都露出了然的神情,果然是魏广德这里出的事儿。

    宣大那边的变动有了解释,接下来继续往下推,大家也大致猜测到了些什么。

    宣大总督杨顺杀良冒功,欺君罔上,这其中兵部尚书有监管不严之罪,户部虽然只是拨付赏银,可是估计也被嘉靖皇帝记恨上了,也认为是监管不力才让宣大一年时间拿走三十万两白银。

    这次官场风波的话题算是结束,已经大致知道了来龙去脉也没必要纠结其他的。

    “对了,国用不足的事儿善贷你是知道的,东阳自南京来,也是感觉到漕运之弊,之前是主持刑部自然管不着,可现在改迁户部,所以他想要上疏,请在天津开海,以海运弥补漕运运力之不足,你怎么看这事儿?”

    善贷自然是称呼魏广德,而东阳则是贾应春,贾应春字东阳,号樵村。

    “漕运?海运?”

    魏广德瞪大眼睛看向贾应春,此时或许春风得意的原因,贾应春抚须含笑看着魏广德,丝毫没有朝廷二品大员的官架子,显得很是谦和。

    京杭大运河虽然解决了南北货物运输的难题,可是弊端其实也是不少,只是到了现在,已经有点积重难返的味道,至少魏广德就是这么看待的。

    现在大明朝太多人指望着大运河吃饭,不仅是漕兵,还有两岸的劳工等,随随便便也是好几十万人。

    在宋朝的时候,商业繁荣海运发达,大量的宋朝商品被一船一船运往外洋销售,换来大量财富,南宋偏安一隅却能坚持下来,和巨大的财力是有关系的。

    但是到了明朝,海运确实逐渐开始衰弱,曾经辉煌的下西洋已经成为过去。

    现在的大明朝,运输工作更多的还是依靠京杭大运河来完成。

    人们最初反对海运,多源于海运多风涛之险,虽然海运成本确实比漕运更低,但是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大量的海运经验,长途海运仍被视为十分危险的事。

    漕运虽较海运安全,但是运河的修建及使用亦有诸多弊端,维修运河费用巨大,运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筑,浪费钱财。

    运河修建时虽然充分考虑了水系分布,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水道进行沟通,但毕竟违背了自然环境规律,事实上一到汛期朝廷都会异常紧张,担心有河道决口,河水以新道入海导致运河因缺水而停运。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儿就需要沿河百姓负担上沉重的劳役,要开挖新漕,同时因此也让运河上收取水费的河槽段是越来越多,直接推高了漕运的成本。

    只是这高昂的成本并不是有朝廷来承担,而是依靠纳税人支付运费,加重了江南地区百姓缴纳税赋的压力。

    漕运还把其基础设施的费用,特别是维修大运河和造船的成本,分摊给运河流过的地方的文官政府和军事单位,而最终也会被转嫁到沿河百姓头上。

    说白了,京杭大运河的同行固然解决了南北交通问题,可是却给百姓留下沉重负担,许多支持海运派也都是以经济账得出结论,维持运河航运实际上亏的很。

    大明建国之初,为了维持辽东明军的军需,大明是维持了一只强大的水师船队通过海运输送辎重。

    只是随着辽东明军的屯田有了效益,基本满足自给自足,朱元章才下令停止海运,这也是大明朝第一次出现了禁海运的旨意。

    只是到了永乐朝,朱棣需要对北方大规模用兵需要运输大批物资补给,所以永乐时期海运并未断绝还有所加强。

    而也是在这个时候,大运河逐渐成型,明朝这才开始逐渐放弃海运而专营河运。

    只是,看似安全的河运经后数十年间不断受到黄河侵扰、河道阻塞等难题的困扰,趴在漕运上吸血的利益团体也是愈发壮大,历朝每有大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42282396.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42282396.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