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隆万盛世 > 438夺情
    “你留下来又能如何?”

    严嵩低沉的嗓音问道。

    当年,他其实也想到了会有这么一遭,只是没想到这些年儿子在外面丝毫不知道收敛,反而是变本加厉。

    一开始他是真不知道,东楼很聪明,自己能看到他肯定也是能看到的。

    在他想来,就算治罪,靠着他服侍皇帝这么多年的苦劳,儿子无非是罢官,剥夺功名而已,难道还真的押入大牢不成。

    只是,知道儿子这些年在外胡来的时候都晚了,太晚了。

    私下里向一些人释放善意,也是想万一,京城里还有人能帮忙照应下。

    不过,看样子儿子似乎还另有打算。

    “现在还没想好,不过绝对不能在这时候犯错。”

    严世番说着看向父亲,“父亲,你现在的情况,有时候还真算计不过徐阶那只老狐狸,没儿子在你身边伺候还真不放心。”

    儿子什么打算,其实想想也就那一条,那条路也是唯一能保住严家荣华富贵的路子,再无其他。

    严嵩虽然半截身子入土的年纪,可总归还是希望儿孙能过的好一些。

    心里还是打定主意,该做的一些安排还是要继续,儿子这边不管有什么打算,不也是为了严家的将来。

    至于内阁那边,严嵩当然知道什么情况,徐阶想取代他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只不过自己修炼还不到家,皇帝那边并不信任他。

    可是,自己终归是老了。

    深深看了眼严世番,没说话,可心里还是认可了他的打算。

    富贵了半辈子,真不忍心到老了看到家门败落,儿孙衣食无依,自己两眼一闭可以不管身后事儿,可他们的日子还长。

    微微点着头,算是给了严世番回答。

    而严世番看到父亲点头的动作后也是心里一喜,不是他对亲妈不孝顺,老娘不在了,按理他这个当儿子的是该回乡守制,可现在的情况是真不允许。

    哎,只怪自己就一个人,连个兄弟也没有,否则哪里会这么被动,不过想这些也是无用,于是严世番开口,把自己的打算也说了出来。

    “父亲,既如此,母亲灵柩归乡就由”

    正在和高拱喝酒的徐阶是真没想到,严世番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严世番虽然不是通过科举入仕为官,而是走捷径,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然后直接做的官,可经史子集却都是烂熟于胸,是个读书人。

    在这年头,孝道是什么?

    徐阶是真没想到严世番敢直接怂恿老爹向嘉靖皇帝请求免儿子的丁忧,否则他也不会不事先在皇帝那里下点眼药。

    而徐阶之所以会在这事儿上马虎,除了他觉得严家也属读书人,该懂的这些,还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大明朝可不是明初那会儿。

    建国之初,朱元璋丁忧的审批比较看重,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所有在外为官的人听说父母去世后,必须等朝廷向原籍发文核查后才能返乡奔丧。

    不过,古代通信手段比较落后,这么一来二回,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等官员到家,可能葬礼都已经结束了,根本来不及送父母最后一程。

    针对这个问题,洪武八年,时任北平按察司佥事吕本提议,官员父母去世后,家属直接通过当地官员上报朝廷,如此便减少了来回询问核查的环节。

    而且,朱元璋还限定“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年服制不许奔丧”。

    可以看出,明朝基本延续了汉唐时期的丁忧制度,这主要是明朝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与汉唐时期一致,他们都把“孝”放在“忠”前,希望通过“孝”来强化“忠”,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实际上,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对夺情控制的非常严格,基本所有官员都强制丁忧,只是到了永乐时期才开了夺情的先例,不过还算比较克制。

    这样的情况到了明宣宗、明英宗时期就完全变味,夺情之风达到高潮,宣德朝夺情25人,正统朝夺情人数为77人,在景泰朝不长的时间里夺情39人,复辟后的天顺朝时夺情27人。

    夺情在这个时期几乎成为一种风潮,朝廷大小官员都希望夺情,以至于礼部官员不得不上书请求禁止外官夺情。

    有了礼部官员的奏疏之后,明朝夺情现象开始得到遏制,到最后不是遇到与战争有关的情况,朝廷基本都不同意夺情。

    整体而言,除了特别宽松的那几十年,明朝一般只有这几类人可以夺情:

    第一,武将,严格来说武将就没有丁忧一说;

    第二,特殊岗位人才,比如说御医、钦天监官员等,朝廷很难找到人替代他们;

    第三,不是武将但与战事有关的人,比如说地方官员的辖区内出现了叛乱,正在组织平叛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也可以夺情,那就是主政一方的父母官,百姓自发为他请命夺情,不过这类人很少。

    这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巡抚、总督一类的封疆大吏,明初一般都准许丁忧,明中后期则普遍夺情。

    总的来说,能够“依法”夺情的人都是身系国家安危或者皇帝确实离不开的人。

    严嵩是死了老婆,自然不在太祖制定的需要丁忧的范畴,严嵩是不必丁忧的,而严世番不同啊。

    何况,让严世番丁忧也不影响朝政,他徐阶感觉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还能再为国家工作二十年。

    只是万没想到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被严世番玩出花来。

    第二日一早,严嵩洗漱后穿好朝服去灵堂看了眼,就在严世番搀扶下出了府门上了大轿赶往西苑,严世番也跟在后面。

    接到圣旨,自然要去谢恩。

    严世番随着严嵩入了西苑,在永寿宫觐见嘉靖皇帝谢恩,这些不过都是繁文缛节,如果不是严嵩带着严世番进来,往常嘉靖皇帝都是让人直接在永寿宫外行礼就算完。

    待严世番谢恩后,嘉靖皇帝才叹道:“汝母也是高寿之人,当不留遗憾,不过这后事,伱务必办的风风光光。”

    严世番口里喊着遵旨,一边又跪下磕头。

    等严世番磕完头起来,嘉靖皇帝看了眼严嵩,又看看严世番,这才又说道:“汝家想来事儿也不少,你先回去吧。”

    严世番知道,虽然自己在内阁帮助父亲处理公务,可毕竟不是内阁大学士,即便得到过嘉靖皇帝允许。

    这两日因为家里的事儿,严嵩都是告假在家,皇帝让自己回家留下父亲,想来也是要说内阁的事儿。

    现在内阁里只有两人,父亲不能当值,就只剩下徐阶一人,自然是不行的。

    要么父亲回内阁办公,要么就是增补阁臣,可是增补阁臣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定下来的,所以让父亲会内阁处理公务怕才是皇帝现在要做的。

    从永寿宫告退出来,严嵩就在琢磨这事儿。

    以嘉靖皇帝对严嵩的依仗,应该是会答应才对,还没出西苑就看见远远的几个太监內侍过来,內侍手里还捧着奏疏。

    这一幕严世番当然熟悉,都是内阁移交到司礼监的公文,走在人群最前面的自然是高忠,身后还有个太监,他也是认得的,就是陈矩。

    和高忠客套两句,两边擦身而过。

    走出两步,严嵩猛然间站定,不自觉回头又看了眼高忠和陈矩的背影。

    以往,陈矩和魏广德来往都很是隐蔽,不过现在已经不在遮遮掩掩,其根本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似乎外廷已经有人注意到了。

    虽然真真假假不好判断,可是确实传出了风声,也不知道是被人发现还是宫里或者魏家有人不小心传出去的,总之有些暴露。

    魏家不少人见过陈矩,宫里皇帝也派他去联系过魏广德,到底哪头出了岔子还真不好说。

    所以,魏广德和陈矩有时候碰面也不再遮遮掩掩,这样的消息,严世番自然也是知道的。

    而且,严世番知道的比外廷传开还要略早一些,那都是永寿宫里的人传出来的。

    不过,那时候的严世番还以为是陈矩得了皇帝的命令去见的魏广德,并没多想,可今儿看到高忠和陈矩,以二人的关系,他开始有所猜疑了。

    和裕王府不同,裕王府一开始就知道魏广德在宫里消息很靠谱,单单是陈矩,很多消息自然是不会提前知道的,所以裕王府也有一些猜测。

    严世番怀疑高忠,其实并不难,宫里的太监,依仗的除了皇帝还能靠谁?

    裕王,如果正常情况发展下去,将来就会成为紫禁城里的主人,这些太监,除了黄锦外,谁不想早早的靠向裕王那边。

    而在永寿宫里,嘉靖皇帝看着严嵩馒头银发也是颇多感慨。

    看到他,不自觉他就想到了夏言,进而想到了张總,甚至还有记忆已经模糊的杨廷和等人。

    或许,这就是老年人常思既往吧。

    “不容易,你们夫妻二人是真不容易,荣辱以沫这么多年,听说在家里,你们老两口就没红过脸,欧阳氏也是八十了吗?”

    嘉靖皇帝叹道。

    “是。”

    严嵩这时候表现的很悲痛的样子,低声回道。

    “夫妇并八十不多。”

    嘉靖皇帝只是感慨了一句,随即话题就扯回到政务上。

    “现今内阁只余华亭一人,一大摊子事儿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朝政还要仰仗惟中啊。”

    嘉靖皇帝说这话,自然是希望听严嵩的回答,什么时候回内阁。

    这样的假,说不批有些说不过去,说批准,可确实政务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4237459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42374592.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