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隆万盛世 > 963宽甸六堡
    “大家看看这奏疏,议一议吧。”

    内阁值房里,张居正把手里的一份奏疏递到魏广德面前,嘴里说道。

    魏广德接过来一看,也不奇怪了,只是快速浏览一遍,转手就交到吕调阳手中。

    等吕调阳看奏疏的时候,魏广德才转头对张居正说道:‘叔大兄,上次的事儿,陆尚书还记恨在心里,没有消气?’

    “哎,实不相瞒,我都托他弟带话,想用入阁来请他暂时压下不满,结果你也看到了。”

    张居正双手一摊说道:“他的乞休奏疏上午还是递到我这里,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再劝劝吧,现在朝中,还真难找到比他更加适合礼部尚书的人了。”

    魏广德叹气道,随即又压低声音说道:“叔大兄,这份奏疏你可想好了,递上去,上下还不知道有多少非议。”

    “善贷,你应该知道当今大明的局势,若不尽心一番改动,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张居正迎着魏广德的目光小声说道:“此番,我决心已定,先从吏治着手,建立完备的秩序,顺便把之前的积欠催收上来,解决朝廷当下的财政困境。”

    “三思的话我就不再说了。”

    魏广德只是低声说了句,随后冲张居正拱拱手,意思自然是让他自己保重。

    “首辅大人,此奏疏把六科监督之权赋与阁臣,似乎有些不妥啊。”

    吕调阳此事已经看完奏疏,直接开口表达字的意见。

    张居正拿出的这份奏疏,正是之前他给魏广德参详的,由魏广德命名的《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做为张居正改革的第一步,他也是非常谨慎,不仅自己殚精竭虑,反复权衡其中利弊,也和魏广德私下里两次商议。

    其实,之前魏广德就对此有过担心。

    众所周知,六科是皇帝手中的剑,所以被赋予了和都察院一样的权利,制度建立以来一直都只受皇帝监督。

    可是在张居正的改革中,为了保证考成法完善,对朝廷各级官衙都做出了安排,六科对六部等衙门的工作进行考成,而内阁则对六科实施监督,实际上是抢夺了皇帝的权利。

    虽然内阁阁臣不能直接任免六科官员,但是却可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实际上等于扼住他们的仕途,直接控制了六科。

    吕调阳正是看到这段,提出自己的异议。

    “阁臣若是不能考核六科,难道要陛下亲自考核吗?”

    张居正只是淡淡反问道。

    六科作为朝廷所有衙门里一个特殊的存在,此时地位就凸显出来,他的超然让他距离皇帝最近,是历代大明皇帝控制朝堂的一把剑。

    “次辅大人,你认为这条也没问题吗?”

    吕调阳看出张居正已经有了决定,知道怕是很难说服他,于是转头看向魏广德。

    他也看出来了,之前两人怕是讨论过此奏疏,所以魏广德才显得那么风趣幽默。

    “我哪里会不提,不过首辅大人”

    魏广德说道这里,只是看了眼张居正,就见他只是轻轻摇头,也就不再说下去了。

    “此法虽好,可就是这六科之事,我不敢苟同。”

    吕调阳想想还是开口说道。

    “无妨,此奏疏票拟就由和卿来作吧,交由宫中圣裁就是。”

    张居正似是早有心理准备,淡淡开口说道。

    吕调阳手里还拿着那份奏疏,听到张居正的话,嘴巴张了张,但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他拿着奏疏就走到了张居正书案前,借用此间纸笔开始票拟,就在此时,门外有中书进屋,对着张居正和魏广德施礼后说道:“兵部谭纶谭尚书求见。”

    张居正只是微微皱眉,随即开口道:“请他进来。”

    说实话,阁臣最不喜欢见的就是兵部尚书,因为小事儿一般只是传递公文,只有出大事儿,兵部尚书才会直接找到内阁来。

    魏广德此时和张居正差不多的心情,心里也在寻思着,难道哪里又有了变故不成。

    片刻后,谭纶就迈步进了值房,几人相互施礼后才说起今日之事。

    “这是汪道昆从辽东发回来的塘报,兹事体大,我觉得还是先交到内阁来议一议为好。”

    说起正事儿,谭纶丝毫不拖泥带水,直接从宽袖中拿出一份塘报递到张居正面前。

    “辽东?”

    听到是辽东事儿,魏广德不由得须弥起眼睛。

    几十年后,正是辽东之外的女真崛起,最终覆灭了大明,统一了天下,所以魏广德对此还是非常上心的。

    张居正看塘报的时间很长,似乎是边看边在推敲。

    魏广德几次看向谭纶,希望从他口中知道塘报内容,但谭纶都只是摇头不语。

    又是好一会儿,吕调阳那边票拟好递给魏广德。

    魏广德接过来看了眼,就微微点头。

    吕调阳的票拟也算中肯,对考成法有赞扬,也有对其中几处认为有待商榷,但确实想不到更好的法子,建议姑且试行,再做调整。

    其实,这票拟也算是支持考成法的推行,只是提出几个需要在后续完善的地方。

    等张居正那边看完,把奏疏交到魏广德手里,他急不可耐的就翻看起来。

    快速浏览了整篇塘报后,魏广德一边重新翻看,一边在头脑里思索宽甸的位置。

    兵部侍郎汪道昆这篇塘报,正是由总兵官李成梁提议,将险山诸堡外移到宽甸地区十岔口附近,重新建堡之事。

    按照李成梁对辽东局势进行的认真分析总结,辽东存在缺乏边防前哨、面向蒙古高原方向存在巨大防御漏洞、天然屏障失去作用、旷土寡民、地旷兵寡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土蛮与女真诸部能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对辽东形成包夹之势,导致明军在进行防御部署时会出现处处设防,则处处兵力薄弱;不处处设防,则会顾此失彼的问题。

    并且在出兵打击土蛮或女真时候,常常会因为担心另一方趁机来犯而不敢深入追击,所以,必须得将土蛮或者是女真诸部“看管”起来,使其不能影响明军在辽东的军事行动。

    “土蛮”在明朝时指的是察哈尔部,明朝官方一般称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图们”,也就是札萨克图汗称为土蛮,常常称其部落为土蛮部,有时直接代以“土蛮”二字代表整个部落。

    此时的辽东,还正是处于土蛮和女真诸部包夹之下,战火不断。

    依据多年在辽东征战的经验,李成梁准确的选择出了“看管”对象,相对弱小的女真诸部。

    其实李成梁选择女真诸部的原因也不复杂,主要是因为女真诸部要想进犯辽东必须得经过宽甸附近的十岔口,并且宽奠地区“北界王杲,东邻兀堂”,是“东胡分犯要路……乃诸夷必争之地”。

    所以,李成梁只要派兵占据宽甸地区,就能将女真诸部“看管”起来,明军由此地出发可以钳制诸部。

    “张其哈喇甸子土沃可耕,且去暖阳等处适中,声援易及,宜移建孤山堡于其地……出险山一百八十里亦得沃地,宽佃子、长佃子、双塔儿、长岭、散等五区,且当松子岭等处极冲之地,宜将五堡军移建各处,修建六堡……”

    魏广德此时嘴里不由念出塘报中的一段,特别是“亦得沃地”四个字的时候,读音稍重。

    不是魏广德矫情,实在是在这个时代,对于“开疆拓土”之功看得极重。

    李成梁的这条建议,实际上就是把大明的实际控制区向外拓展一百八十里,已经算拓土了。

    不过魏广德对此却有些难以说出的情感,不是这份功劳不吸引人,而是因为他知道再继续往北,还有数千里值得开拓的土地。

    以往不提,他都想不起来。

    但是想起来又如何,此时的西伯利亚地区可不是适合人类居住之地,虽然在那里有女真等一些小部族组成的村落,但人口稀少,根本无法建立起统治。

    此时的明军,也没办法前出那么远,对当地实施有效的占领。

    很多后世人认为,给明军足够御寒衣物,就可以派兵抢先占领此地。

    兴许魏广德来到这里前,拍拍脑壳也会这么认为,可是现在的他绝对不会如此认为。

    想想女真为什么南附,就是因为无法适应此时北地的严寒,留在那里是真要亡族的,这才被迫南迁明朝边境生活,愿意为此向明廷低头。

    李成梁向北拓展百八十里,魏广德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是有了一丝忧伤。

    知道那里非常吸引人,可他却不能让李成梁继续向北挺进,收获更多的土地。

    等魏广德把塘报交到吕调阳手里时,他还情绪不佳,只是低头思索此策利弊。

    外拓土地,其实也是有利有弊的,而弊端就是把大明向北的补给线再次延长,以此时大明在辽东的力量,魏广德对此有些担心。

    从永乐至弘治时期,明代对辽东的经营更是失策频频。

    首先是明成祖时期,为了收回藩王的权利,将宁王从大宁迁至南昌,导致辽东面向蒙古高原的防御出现巨大漏洞。

    而到了明宣宗时期,允许侯显招降的熟女真诸部内迁,导致长白山支脉这道天然屏障失去作用,明朝边军和女真诸部直接接触。

&nb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6289963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248870/62899633.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