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在北宋当陪房 > 第36章 第 36 章 二更合一
    “这又是何必呐。mwangzaishuwu”

    薛小娘还从没有见过这样的。

    这下, 吴老太爷是真的动怒了,柳氏娘俩不想走也要走。

    “既如此,那我也不留你了, 去吧。”

    柳氏见吴老太爷不留她, 怔了一下,

    “只是还未与娘说一声,娘素日待我不薄,我和季姐儿回老家, 说什么也要和她老人家说一声。”

    “你娘疼你,若是晓得你们要走,定然不许。

    依我看, 不如就现在走, 我会去和你娘说。”

    吴老太爷抚着胡须, 眼里生出几分不耐来。

    “早些上路,青州离泉州有千里之远,你们脚程快些, 也就几个月便到了。”

    “娘……”

    吴季姐忍不住看向她娘, 难道她们真的要走吗?

    柳氏也不知怎么办是好了, 只能硬着头皮, 带着季姐儿和巧姑往外面走。

    三房的祁氏也没出言挽留, 就那样看着她们主仆仨人。

    吴老太爷交代三儿媳祁氏, 不许到吴老太跟前多舌。

    等过几天, 再让她知晓此事。

    不是想走着回去吗,好志气,就让他看看儿媳柳氏的志气有多大。

    冯氏一早就从崔儿口中得知了柳氏母女俩人出府的事。

    她如何看不出来,这柳氏故意穿着一身孝衣,到老太爷跟前求着回泉州老家。

    就是想让老太爷给她做主, 昨个夜里,二郎说了,给她在府外赁房。

    这柳氏心里不愿意,才整这样一出戏来。

    没想到老太爷不惯着她,真让她走了。

    “你可看仔细了,那柳氏娘俩真走了?”

    冯氏靠在玫瑰圈椅上,怀里抱着黄铜小火炉,眉梢流露出了轻快之意。

    她本来只想把柳氏赶出吴家,没想到她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下,竟回了老家。

    “看仔细了,这柳氏也不知怎么想的,老太爷给她两吊子钱做车马费,可她愣是不要,还说要走着回泉州老家。”

    崔儿都忍不住发笑,那柳娘子晓得青州离泉州有多远吗,难不成以为只有几十里路?

    “她就那德行……”

    冯氏也忍不住笑了,她这个大嫂,不该清高的时候瞎清高。

    这般有志气,要走路回去,简直可笑至极。

    突然,冯氏敛住了嘴角的笑意,问崔儿,

    “官人走了吗?”

    “还未走,刚刚使唤二顺去灶房要了几个炊饼作午食。”

    冯氏领着崔儿去寻了吴二郎,吴二郎正要出府。

    “娘子可是有事要交代?”

    他还不知柳氏已经离府的事,冯氏给他说了一遍。

    吴二郎听后被震在了原地,久久未语,一股子心力交瘁袭来。

    “官人,大嫂执意要回泉州,我们也不好拦。

    可走着回去,未免太过可笑,不如我拿银钱与她赁辆马车。”

    “大娘子……我欠你良多,怎好让你出钱,我枉为丈夫。”

    他有些想让季姐儿留在青州,可冯氏越贤惠,他越不好开口提。

    官邸还有一堆事情等着他去做,便让冯氏自己做主。

    冯氏看出了他的欲言又止,只当不知。

    等吴二郎走后,卢婆子有些不满,

    “那柳氏想自己走回泉州,便让她走,娘子何故多费银钱给她赁马车。”

    “妈妈,你这就不懂了,那柳氏走路回泉州,这是存心不想走啊。

    她不想走,我给她赁个马车,送她走。

    这样一来,不仅能把柳氏赶回泉州,也能使官人谢我。”

    青州到泉州,不过一两吊子钱的车马费,这点子钱,冯氏是不在意的。

    要知道,她用的牙粉,一瓷罐才不足三两,就已是这个价。

    平日里做件衣裳,都要四五贯钱。

    说罢,就让崔儿开了匣子,与卢妈妈取了两吊子钱,让她去给那柳氏母女俩赁辆马车。

    马车不用赁太好的,捡那价儿贱的就成。

    这话不用冯氏给卢妈妈交代,卢妈妈也是晓得的。

    杨家赁车行,在金银器行桥北,路有些远,她出了吴家,花上两个铜板,赁了一方小轿。

    晃晃悠悠的到了地方,赁车行并不是一定要赁马车。

    马车价儿贵,卢妈妈寻了个相识的经纪,与了他十个子,让他给她赁只驴来。

    赁驴是赁驴价,车厢又是车厢价儿。

    等卢妈妈从赁车行出来的时候,已经坐在驴车前面了。

    又雇了一个赶驴车的车夫,这就去撵柳氏她们去了。

    柳氏仨人想出青州,只有一条官道可以走。

    “娘子,咱歇歇脚吧。”

    巧姑胳膊里挎着个包袱,背上背着吴季姐儿,累的头上都是汗。

    柳氏是女眷,嫁到吴家,也整日里待在屋里,甚少外出,即使外出,也是坐马车或者做轿子。

    她也是撑着一口气,才走了这么远,两只脚早就肿了起来,步子沉重。

    “那……那就歇歇吧。”

    柳氏把包袱放在官道一边,她头上戴着一顶遮羞的旧帷帽,多有不便。

    讲究人家的女子,出门都是要戴这样的帷帽的。

    也就贫苦人家,或勾栏瓦舍里的下等姐儿,才大喇喇的不带帽儿,露出自个的脸庞来。

    其实柳氏不戴也没事,她们穿成这样,也没人把她们当成富贵人家出来的。

    巧姑也劝她别戴了,可她自持身份,是官宦人家的女眷,说什么也不肯摘下来。

    若是摘了,这不就和那些小民一样了吗。

    她们没有坐车,坐轿儿,还哪有什么身份。

    谁家官家女眷靠两只脚走路的?

    但凡家里有两个子的,都不会让家中女眷出门走路。

    坐轿儿不仅是体面事,更是这家人身份的象征。

    只见这官道上有赶着绸子马车的,也有骑着高头大马,身穿裘衣,奴仆相随,出城打猎的富家子弟。

    更有裱了缎子的轿子,两个轿夫抬着,里面坐的不知是哪家瓦舍的姐儿。

    柳娘子背过了身,也不肯让季姐儿看。

    季姐儿脑海中,回荡的是刚刚那一撇,轿子帘被人撩开,里面的姐儿,粉面红腮,头上梳着新时兴的发髻。

    一边插了三只双股金钗,翠珠,头上还攒了两朵挑纱的花儿。

    身上穿了一件销金红袄子。

    等轿子过去了,柳氏才许她转过身来。

    这官道上并不是只有骑马坐轿子的,还有如柳氏她们一般走路的。

    挑着担子的货郎,推着板车的乡下人,头上包着手巾,挎着篮子的妇人。

    还有赶着驴车的老翁……衣衫褴褛的灾民。

    巧姑瞅着那几个灾民,忍不住把手里的包袱攒紧了些。

    “娘,咱能不回泉州老家吗?”

    吴季姐儿不想回去,老家那什么也没有。

    没有丫头,没有婆子。

    在青州的日子虽说吃不饱,但有仆人,有祖母。

    祖母会经常给她们贴补银钱,还会私下里送些吃食。

    只要她在青州,那她也算是官宦人家的姑娘,有这份体面在。

    可回了泉州老家,只有她娘,还有巧姑,谁还当她是同知相公家的小娘子。

    “人家都赶咱孤儿寡母了,咱还能不知羞耻的赖在那个家里?”

    柳氏此时后悔也晚了,话是她说的,事是她做的。

    吴老太爷没有替她做主不说,还把她们给赶出来了。

    吴季姐不吭声了。

    她叔父只说在府外给她和娘单赁个屋住,并没有说要赶她们回泉州老家。

    回泉州老家是她娘的主意,可季姐儿不敢说出来。

    她从记事起,就没了爹,叔父做官,她们跟着去,没有缺衣少食过。

    像这般出远门,更是没有过。

    季姐儿透过帷帽上的皂纱往外看,心中很是不安。

    “娘子,要不咱赁个轿子吧,季姐儿好歹是官家的小娘子,不能这样抛头露面。”

    吴季姐儿过了年就十岁了,巧姑是柳氏的陪房,跟着大房没有干过什么粗活。

    力气还比不上婆子,能背着她走这么远,实属不易。

    柳氏手里攒的有七吊子钱,是后面让巧姑回大房取的。

    还有一只足金的梳儿,四五件银的钗环,另两块金元宝。

    虽说管家的时候当了许多东西,可柳氏还是有点压箱底的东西没露出来。

    那金元宝,一个有一两多重,是她给季姐儿备的嫁妆。

    这就是她们大房所有值钱的家当了,等到了泉州老家,这些银钱够怎麽用的。

    还有这一路上的嚼用。

    早知如此,就应收下吴老太爷给的那两吊子银钱,也好赁个车。

    柳氏她们娘俩一身孝衣,站在官道上格外扎眼。

    趴在巧姑背上的吴季姐局促的不行,把脸转了过去。

    “娘子,你快拿个主意啊。”

    巧姑见柳氏迟迟不吭声,忍不住催促道。

    “这去哪赁轿啊……”

    柳氏也不懂,她出了吴家,甚至连官道在哪都不晓得。

    平时都是使唤婆子去外面买个针线啥的,她来到这外面,真是两眼抹黑。

    之前出远门,一路上吃住都有下人安排,柳氏哪操过这样的心。

    此时她心里没有了着落,等天黑入了夜,她也不晓得她们去哪歇脚住宿。

    巧姑也不知,只能背着吴季姐儿去拦下路上的老伯,朝他打听。

    “赁车行离这远着哪,不过平时会有一两个散轿儿经过这,也不是天天有。

    你们要是去城外,那些散轿儿是不肯的。”

    老伯说完就走了。

    “巧姑,我有些饿了。”

    眼见赁不到轿子,背上的吴季姐儿又饿了,巧姑难受的想哭。

    她们走的急,包袱里连块糕儿都没有,这都走到官道上了,哪里有卖吃食的啊。

    “季姐儿,你再忍忍。”

    巧姑来到柳氏身旁,柳氏摆着架子,不肯去问路,就杵在那。

    “娘子,这儿赁不到轿子,天又阴沉下来了,咱要赶快赶路,寻个能吃饭住宿的脚店才行。”

    “巧姑,青州离泉州这般远,咱们又不识路……”

    只知道沿着官道走,要是走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连个问路的人都没有,这可咋办。

    巧姑连个大字都不识,又是个丫头,柳氏事事都问她,她哪里懂啊。

    柳氏一个劲的往身后看,她心里又急又盼,盼着吴家能有人来追她们回去。

    若是有人追来,她一定回去。

    “娘若是知晓咱走了,定会让人来追咱们。”

    吴家,

    吴老太正坐在炕上,用手捏面前炕几上的那碟儿鸭杂碎来吃。

    这鸭杂碎,里面有鸭肠,鸭肺,切的细细的,是市井南边那一家的,专门卖些杂碎,供那些脚夫,乡下人吃的。

    价儿贱,里面放的还有卤水煮的豆子。

    吴老太使唤赵婆子买来打牙祭的,炕几上还放着一只吃酒的盏儿。

    里面盛的是下等散酒,吴老太吃完一盏,不舍得吃第二盏。

    她还不知晓柳氏和吴季姐儿走了的事。

    “老太太,大娘子收了那些节礼,怎麽不说往咱屋里送些。

    那里面可是有好些值钱的东西的,还有不少的吃食。”

    吴老太也正纳闷,那些节礼,她没有留在自己屋,而是都让大儿媳拿到她们大房了。

    也应该给她送点子东西才对,哪怕给她送来匹料子,让她做衣裳也好啊。

    吴老太心里不高兴,但又没法说。

    “想来是大娘子给忙忘了,不如我去看看。”

    给吴老太要来些好东西,她也能跟着沾光。

    “不许去,她是个孝顺的,说不定明个就给我送来了。”

    吴老太说是这样说,可心里郁闷的紧。

    ……

    冯氏要回了节礼,也得了礼单,便着手让灶房开始熬腊八粥了。

    外面送来的腊八粥,冯氏她们也用不完,便与屋里的丫头,院里的丫头分了去。

    灶房里的人也分得了些,拿到灶房的时候,有的都没有动过。

    胡娘子在蒸笼里蒸热了才分与大伙的

    梁堇不爱吃咸的,便要了半碗甜的,里面有大颗的杏仁,浑圆的桂圆肉,吃起来甜津津的。

    还有些许果子干,能看见干桂花的桂花蜜,更有煮的软糯,糖渍的赤豆。

    胡娘子还背地里偷与了她两块糟干的鱼肉。

    这也是旁人送的。

    红果喜吃咸的,咸的肉多。

    她的那碗,碗里不仅有羊肉碎,还有搓的如拇指般大小的肉丸子。

    像梁堇这样被胡娘子待见的,还能挑自己喜食的。

    雁姐儿就不能,胡娘子本来不想分她,可见她眼巴巴望着,就给了她一勺红枣儿的。

    里面只有两个枣儿,剩下的都是些米粥。

    雁姐儿瞅了瞅梁堇和红果碗里的,再看看自己的,心里有怨气不敢露出来。

    糟干的鱼肉,梁堇没舍得吃,朝胡娘子讨要了一块油纸,包了准备晚上回去的时候给桂姐儿吃。

    桂姐儿没有在府里做事,是不能来灶房吃饭的,二房分的腊八粥她更是吃不上。

    胡娘子见她这样,等晚上人都走光的时候,把她悄悄的留了下来,塞给了她一包东西,让她拿回家去。

    自打梁堇进了灶房,每天来的都早,干活不怕苦,勤奋的很,人又有眼色,还晓得事。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39136/56739648.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39136/56739648.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