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晚清古董之墓靴风云 > 第3章 一路向北
    次日清晨,五点钟的时候黑炭已经醒了,是渴醒的,喝了白酒很多人夜里都会口渴,黑炭也不例外,而且还是第一次喝这么多酒。

    他早早的起来,推门走出屋子找水喝,天已经亮了。

    他看见八哥笼子挂在树上,八哥梳理着羽毛,一双贼溜溜的眼睛扭头看着黑炭走出来。

    四合院的大门也已经打开。

    六爷在主房台阶上站着,看着天空好像在想着什么心事,又好像在等人。

    “大爷,早”

    “早,收拾一下,一会咱们就出发。”

    “好的,大爷。我也没啥收拾的,就一个人你去哪,我跟哪。”

    “嗯,等会儿还一个人会到,我们一起走,坐车去峰城”,六爷漫不经心的对他说。

    黑炭答应了一声,从墙角上水井里用辘轳打了桶水用瓢舀着喝了一肚子水,井水甘甜。

    喝完水,拿着石头几上的铜盆打满水洗了洗脸,就站在院子里仔细的看着这个院子。

    这是一个标准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只是比一般的四合院要大。

    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四面的房屋将庭院包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型”闭环。

    六爷家对着大门有个影壁墙,影壁墙上画着牡丹花鸟。

    黑炭虽然在山里长大,小时候家里并不穷,他懂得和听说过的东西并不少,也有一些艺术细胞。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一草一木和雕花垂廊,问完安后就没有打搅六爷。

    这时大门前一阵马蹄声停下,

    “吁”,接着刹车声。

    接着一个二十多岁长着络腮胡子的壮汉走进了院子,六爷迎了上去。

    “东西都带齐了么?”

    “齐了。”

    “好,咱们走。”

    六爷,从树上摘下鸟笼,鸟食罐里加满了水和鸟粮提溜在手里,就和黑炭走出来,锁了大门。

    黑炭家里养过马,知道马的好坏,这是一个三匹马拉的车。

    当时三匹马拉的车比较多见,但是这个车比一般的车身大。

    三匹马其中一匹红马驾椽,两匹黑马在前面拉车,看筋骨都极为健硕,正是壮年,三匹马拖着一挂大车。

    清代北方人远行要么骑马,要么坐车,南方则是坐船出行比较多。

    那时候火车已经有了,也只是京城到天津一段,还是为了拉煤。

    这里还有一段趣闻,在晚清1881年的唐山。

    在唐山矿区到胥各庄码头的铁路上,很长的运煤火车不是用火车头牵引的,而是用骡马拖曳,史称此事件为马拉火车事件。

    当时世界上并非没有蒸汽机车,欧洲工业革命好多年了。

    而是所有中国人都觉得这冒着黑烟的大块头是不祥之物,皇室也认为“机车直驶,震动东陵”。

    一直到1882年,唐胥铁路上的蒸汽机车才获准正式行驶。

    六爷的这个马车是真的马车。

    只是车上轿厢比一般的大车车厢要大很多,很是宽敞。赶车的座位也都做过软装皮革,便于长途坐着舒适。后面挡板可以调整角度能躺着,车顶还有个天窗。一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改装,车身非常牢固。

    “他姓赵,你叫他四哥吧。他叫黑炭,新来的”,

    六爷对黑炭和壮汉说。

    “四哥好”,

    那个叫四哥的笑呵呵点点头算是回礼。

    他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大鞭子。鞭子由竹子编成,上挂皮绳,用来赶马,只是他的鞭子柄上有一段是金属的,和正常鞭子不太一样,黑炭也没多看。

    拉开车门,六爷和黑炭跳上了马车。

    “驾”一声鞭子响,在京城夯土路上的尘沙里,出了城,一路向北。

    这个车厢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黑炭和六爷在里面一起度过,一起走遍了白山黑水和塞外江南。

    黑炭在里面仔细的打量这车厢,车厢不是用一般的木头做的,都是用坚硬的花梨木做的框架,露出漂亮的花纹。

    用铁条加固过的边框和顶棚,车顶还有一个能钻出去人的可以关开的天窗,车内装饰豪华,很舒适。

    黑炭看得出六爷是个懂得享受的人,即使长途跋涉坐车也不会太累。

    车厢壁上还有夹层,里面放着一把长刀和一些包着的长东西。

    车厢壁上挂着一副弓,箭袋里二十多支箭。还放着一个大皮箱,一大坛子酒和必要生活用品。

    他们一路上喝酒聊天,看看沿途风景,逗逗八哥,很是惬意。

    饿了打尖,天黑住店。有时候六爷也会去赶一会马车,替换一下四哥。

    这个四哥也很幽默,并不沉闷,整天嘻哈哈的,好像没什么愁事。

    很多时候黑炭就坐在车的前面坐板上,和他一起扯扯皮闲侃几句,很快就熟了,四哥也很喜欢这个小伙子。

    沿途上黑炭看见了以前没有看到的很多大好河山,北方的山虽然不秀丽,但是壮美!

    春天。

    北方的天气也开始一天比一天热了。

    万物复苏,山有青色,河水已经开化,一片清澈。

    树木都开始长了绿芽,嫩绿一片,很是好看。

    午后的太阳照在脸上身上暖洋洋的,不时也会有回迁的候鸟成群的叽叽喳喳飞过。

    黑炭感觉到了自己一天一天的成长变化。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上的风土人情,见闻世故,都是他故乡那个大山里学不到的。

    他不后悔走出来,虽然前路漫漫,吉凶未卜。一路上他所见所闻,不懂就问。

    这一路,他学会了赶车问路,学会了见人接物。

    休息的时候,也学会了骑马射箭,更学会了喝酒,还是慢悠悠的喝酒

    走走停停一周左右,他们到了一个北方小城峰城。

    在距离峰城不远的地方,六爷找到一个朋友家,他把马车和八哥寄存在那里,住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他们三个人背着包袱步行走了一个大半个时辰山路,进入了一个山村,大洼村。

    这个村落一共二十几户人家,在一个的山沟沟里,很偏僻。都是低矮的草房,用黄土和石头堆砌的院墙,有的只是简单的围个栅栏。

    虽然树木已经发芽,北方的春天还有点冷,农民刚刚开始播种,田野里放眼望去一股荒凉。

    六爷走到村边一户门前,大门开着,喊了两声:“李老哥,在家么?”

    不一会,一个老头从里面走出来。

    “在家,在家。呦,六爷,稀客,里面请,里面请。”

    出来的老者身材高大,五六十岁年纪,脸色黝黑,声音宏亮,身体很健壮。可能长期酗酒的原因,眼色污浊有点发黄。

    不过如果侧脸不经意瞟人一眼,还是眼眸精光一闪,让人心生寒意。

    他的左脸颊上有一道刀疤,由于本来脸上皱纹就很多,不仔细看,刀疤并不明显。一看就是经历过很多故事。

    老头伸出满是老茧的的大手,紧紧的拉着六爷的手往屋里走。

    屋里很普通的北方民居。屋里放着两个老式的柜子,柜子刷着黑色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50645/5856881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50645/5856881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