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 第281章 一枪打爆欺负百姓的秃驴!!
    陈寒在杀完了这三个人之后,对百姓们说道,“龙兴寺虽然说是太祖发迹之地。

    可诸位要是知道太祖在当年的龙兴寺受到的那些不公正对待,你们就会知道,其实太祖之所以要重修龙兴寺,并不是为了感恩那里的僧侣,反倒是太祖自我的大觉悟。

    你们有所不知,当年太祖家中因为饥寒交迫,亲人相继过世,年幼的太祖没奈何,只能到当年的皇觉寺去当和尚。

    说句不好听的,当年的太祖去当和尚,那是为了生存。

    太祖到了当年的皇觉寺之后,并没有受到那里的和尚很好的待遇。

    太祖在皇觉寺既要挑水、做饭,同时还要忍饥挨饿,住的还是草窝棚。

    因为当年皇觉寺里边那些和尚们也是争权夺利,尤其是在乱世,他们不仅不帮助穷困百姓渡过难关,反而关闭山门,过自己的日子。

    太祖在那里边也活不下去,只能到处要饭为生,太祖事成之后,感念当年皇觉寺给他一个容身之地,这才修建了如今的龙兴寺。

    那诸位,你们自己细细想一想,太祖当年真的受到了那些和尚的庇佑吗?

    非也!

    那些和尚只是把太祖当作了奴隶来使用,要不然为何要把最重、最脏的活给太祖。

    说白了太祖陛下能在皇觉寺活下来,靠的是他自己本身的勤劳以及运气。

    与当年的和尚没有多少关系,甚至太祖还差点因为在庙里面当苦工和尚活生生累死。”

    为什么龙兴寺的那些和尚能够稳稳压制周边的百姓,甚至地主官员。

    靠的就是打太祖朱元璋的这张牌。

    他们把自己塑造成拯救了太祖皇帝的龙兴之地,牢牢掌握着宗教信仰和舆论两把武器,逍遥法外。

    陈寒就是要把龙兴寺最主要的舆论之剑折断。

    百姓们一听这话,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太祖皇帝当年和龙兴寺这么回事啊。

    陈寒再次说道:“而今这些和尚仗着太祖陛下的名声,居然胡作非为压榨百姓,若太祖还活着,估计那些和尚会死得非常凄惨。”

    这话一出来,百姓们当即痛哭流涕呀,尤其是被北龙兴寺的和尚们压榨过的百姓更是如此。

    于是有百姓就说道:“大人,您说得太对了,那些和尚虽说是和尚,其实他们的日子过得比地主还要富贵!

    他们放贷给我们,一石粮食到了第二年就要还五石,他们和当地官府和那些做官的那些大地主们非常熟,我们害怕,又不敢不还。”

    还有百姓就说,“我们也信佛呀,我们要是不还的话,那么佛老爷会不会就降下惩罚呀。

    大和尚们都说,我们借的是佛祖的粮食,要是不还的话,佛祖一定会让我们下辈子轮回不了,我们不敢不还。”

    瞧瞧,这就是和尚们精明的地方。

    古代的和尚们之所以身价百万,每一个和尚庙只要他兴盛一点,那他们的家产就非常之庞大,因为他们做的是无本买卖。

    和尚主要资金来自三块,一是香火钱,二是田产,这田产有很大一部分是皇帝赐予的。

    毕竟作为控制民众的宗教之一,皇帝也需要他们来稳定民心,甚至有些皇帝自己也信佛教。

    比如南北朝时候的梁武帝以及武则天都很信奉佛教,普通的信众,要是供奉佛教,只能贡献点香火钱。

    而皇帝权贵们信奉佛教一挥手,就把几万亩土地给扔出去。

    在古代什么东西价值最高,那就是土地。

    这是寺庙最大的财产来源。

    第三也是一项很隐秘的放高利贷,但寺庙放高利贷与民间直接白银铜钱高利贷不同,他们是以粮食来放贷。

    青黄不接之时,百姓只能去对外借贷来度日,地主利息比较高,他们就只能转而向利息比较低一点的寺庙借贷。

    寺庙的确利息比较低,看上去是低,但是第二年还的时候,借的是佛祖的粮食,你不仅要还利息,你还不得还愿吗?

    那可是佛祖赐下的。

    所以在利息加上还债等手段的加持之下,寺庙的借贷一点都不低。

    为什么叫高利贷呢?就是这么来的。

    再者还有一块,寺庙的土地是不用交税的,所以不仅那些给寺庙干活的租户要交租,就连地主也得给寺庙上供。

    因为大量的地主将自家的田产挂靠在寺庙名下,每年也得向寺庙缴纳挂靠费。

    所以他们富得流油。

    那些和尚们一直都说,他们是六根清净,不参加民间的俗事。

    但其实古代任何一家比较兴盛一点的寺庙,他们都是一个大型的农业集团。

    主持就是这个农业集团的董事长,他们不仅深深地参与到了俗世之间,而且还是与金钱直接挂钩的。

    那些真正的苦行僧,那些真正的修行者,其实是一辈子不愿意碰钱的。

    他们会要吃的喝的,但是绝对不碰钱。

    但某些个寺庙高喊着出家人,其实做的却是收香火钱放高利贷的勾当,他们是最爱钱的。

    就比如这个龙兴寺,当陈寒率领着,百姓们向着龙兴寺所在的钟山而去之时,有一批和尚,此时刚好下了山去催收去年借出去的高利贷。

    钟山脚下某个小村庄。

    此时在小院子里边正发生争吵。

    院子里此时有五个人,三个和尚,两个一男一女三十来岁的农家夫妻。

    那对夫妻跪在地上给三个和尚磕头。

    “大师缓几天吧,再给我们几天时间,我们一定凑出粮食来还,我们现在实在是苦啊,再给我们几天,我们一定能还上。”

    三个和尚满脸的轻蔑,眼睛一直盯着院子东南角的牛棚。

    那里有一头大黄牛,是这户人家养了十几年的耕牛。

    在古代耕牛,那可能是一户农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6803/6762968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66803/67629681.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