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开局庶子,嫂嫂请自重! > 一百二十七章:贾宝玉的失落,殿试进行时!
    “何必糜费。

    我已经找太医院大方脉的王御医瞧过了。

    没有大碍。”

    秦业心怀微畅,有一种学生不认老师。

    甚至因为政治利益反目成仇的。

    他庆幸贾琮不像白眼狼,又想说说几位王爷的情况。

    又觉得为时过早,叫他下去找秦钟了。

    秦府后面增设了一个花园。

    贾琮与秦钟闲谈了半天,出书房,走过一道穿堂。

    就是园子,夏花灿烂,荷叶翠绿。

    秦可卿与俩丫头在钓游鱼。

    秦钟一副彬彬有礼:“你喜欢什么花?”

    贾琮想了想道:“芙蓉、牡丹、桃花都好。”

    秦钟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我刚好向父亲要了几坛。

    曹州牡丹,那个鲜艳。”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秦可卿动动鱼竿,轻笑着插口道:“怎么没人爱菊花呢?

    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

    贾琮笑道:“菊花,我赏不来。

    让陶渊明去赏吧。

    世人爱艳,桃花、牡丹都艳。”

    “你家姐姐像是茉莉我姐姐不就是桃花了?”

    秦钟挤了挤眼,小声说道。

    秦可卿好奇问:“你们在聊什么?”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闭口不言。

    自打林妹妹从扬州回来,就变得不对劲。

    他们时常会因谋句玩笑话、某个小事儿。

    便两天一小闹,三天一大吵。

    如此往复,贾宝玉也是心烦的紧。

    特别是上次闹过矛盾之后。

    林妹妹连续十好几日都不搭理人。

    就算回他话也是不温不热地。

    这可苦了宝玉~

    他实在是弄不清自己错在哪儿?

    似乎每次提起贾琮

    他和林妹妹之间就会有意见不和的争执。

    但这恰恰就是宝二爷最不能理解的。

    他骂那个碌蠢的贾琮,难道还有错了?

    以前林妹妹都是一笑而之,如今为何在意起来

    何况林妹妹不站在自己这边便罢,却还因他与自己置气

    贾宝玉百思不得其解,但无可奈何,谁叫他爱煞了林妹妹。

    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虽然他也钟爱云妹妹。

    但这并不妨碍同时喜欢林妹妹。

    宝玉在这方面,倒是异常地看得很开。

    他甚至希望所有姐妹们都能和自己永远生活在一起。

    就这么胡思乱想着。

    贾宝玉又一次厚着脸皮来到了潇湘馆。

    黛玉房中。

    紫鹃端了杯热茶进来,又在香炉中加了宁神香片。

    闺房内暗香浮动,书案上堆着四五本书。

    黛玉正在凝神翻阅,还拿毛笔在书上点画批注。

    今日她穿了一件白绸竹叶竖领偏襟中衣。

    浅紫绣梅花糯裙,满头秀发简单挽成纂儿。

    清雅秀丽,楚楚动人。

    紫鹃担忧道:“姑娘都看一个时辰了。

    小心伤了眼睛,先歇一歇吧。”

    话音刚落,就听门口传来声音。

    “妹妹怎么也用功起来了,都在看什么书。”

    黛玉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淡淡道。

    “只是一些闲书罢,今日舅舅没让你温书吗

    宝玉原本笑颜如花的脸蛋,一听这话,脸登时就垮了下来。

    自从贾琮闭门苦读,一路高中,如今更是以备殿试。

    贾政见了宝玉就没个好脸色。

    虽然也一直督促他读书,终究没什么长进。

    其实贾政有些死心了,但是口径却没松。

    每日宝玉去荣禧堂请安,贾政必问功课诸事。

    直让宝玉生不如死。

    宝玉只盼贾琮能快快过了殿试,让一切都落下帷幕。

    他届时恐怕还好受点。

    从此不在家中做出读书样子,也好让他从此得以解脱。

    方才听清客说。

    父亲在梦坡斋书屋午睡,便松了心思。

    偷偷跑到黛玉屋里说话,没想到林妹妹一见他。

    便哪壶没开提哪壶。

    却不知贾琮最近殿试在即,每日愈发精进苦研。

    不时拿评本给她看,闭口都是策论试题、名著经典。

    因此连黛玉心中都满是读书的事,见到宝玉不免脱口而出。

    宝玉见她桌上好几本书,和平时常看的都不一样。

    竟是些兵策、史论、农书这类经济实书。

    心中便有些不自在起来。

    他自己只爱读野史、人物通考。

    杂戏之类的轻趣之书!

    最讨厌这种实务之学。

    他实在很难理解,林妹妹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

    林妹妹原本这么清雅之人,怎么也开始喜好仕途经济的东西。

    这些岂是娇贵的女儿家读的

    没由的污了妹妹这样的钟灵毓秀。

    宝玉心中不禁有些失望。

    这几年林妹妹还是像往常那样,看起来并没有变化。

    但两人之间能谈得融洽的话题,几乎都没了。

    愈发显得生分,想到这些宝玉心痛得透不过气来。

    黛玉毫无所觉,让雪雁上了茶。

    两人又随便说了几句话,便有些索然无味。

    宝玉欲言又止,明显还舍不得走。

    黛玉则是只想着那书还有几页没看完。

    便托词说自己要午睡少许,让宝玉改天再来顽。

    正好袭人过来找宝玉,说太太叫他过去说话。

    黛玉才松了口气。

    继续翻阅剩下那几页,谁想没看多久。

    门外又响起脚步声。

    黛玉眉头微微一皱,待看清来人,才露出笑颜。

    “三哥哥怎么不在家用功,有空到我这里逛”

    贾琮哈哈一笑道:“也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的研读。

    不然神仙都会倒,也要劳逸结合。

    出来走走散散闷。”

    自从那日与黛玉打开话匣子后,贾琮便不时跑过来找她。

    同时他也有些讶异的发现与黛玉之间,并非无话可说。

    至少在诗词歌赋、名著经典才学上,不比宝钗差。

    比起宝钗那一分若有若无,刻意保持的距离感。

    黛玉反倒显得更真挚、亲近些。

    或许是与扬州那段相处有关

    反正贾琮自己也说不清,总之在她面前倒还真不用端着什么。

    “妹妹前儿借了几本书去,可看得怎样

    黛玉笑着指向书案:“自己看嘛。”

    贾琮好奇得走到书案前一看。

    发现书上都用朱笔了细细的标注。

    文字秀雅纤巧观之可爱,标注的文字针砭入理。

    很是精到。

    旁边的宣纸上还对书中精要之处做了摘录。

    没想到她借了自己用于策论的书。

    竟看得如此精细。

    不禁赞叹:‘妹妹真是天生的读书种子。

    如不是生了女儿身!

    哪里轮到我们这些人去考学折桂。

    黛玉眨了眨灵秀的眸子,笑道:“我不过是闲着无事罢了。

    我看三哥哥要读的书实在太多。

    就挑了这几本,有了这些批注摘抄。

    三哥哥再阅时也会省心些。”

    贾琮微微一怔,还不待他反应。

    紫鹃一旁插嘴道:“姑娘往日读书也常有。

    但也没这两日怎么费神,也不怕伤了眼睛。

    我怎么劝都不听。”

    黛玉脸上一红,瞪了紫鹃一眼,说道:“还不快些个给三哥哥倒茶。”

    紫鹃抿嘴笑着去了。

    贾琮心中感动,突然明白黛玉为什么借这些书。

    竟是想着帮自己少费一些功夫!

    遂温声说道:“妹妹不用担心,离殿试还有大半月的功夫。

    时间还算充裕,可不敢让妹妹这般劳神。”

    ~~~~~

    离开潇湘馆,贾琮又去了迎春院儿。

    日子就在这种充实之中一天天过去

    明楚商品经济发达,各地府衙县衙的前大街都有店铺。

    而这些店铺,必然和衙门有关系。

    打官司、诉讼的原告、被告都要请衙门中人吃酒吃饭。

    拿京城来说,主干的棋盘街两侧。

    都是京城衙门所在地!

    都察院兵马司、顺天府,前街店铺。

    鳞次栉比,挨挤不开。

    幌子或用铜、或用锡,巴不得一家比一家的大。

    正阳门东西大街、宣武门西小市。

    崇文门东小市的情况,同样如此。

    其中好多铺面廊房围绕栏杆。

    披檐、外檐远远伸出去,路越来越窄了。

    廊房之间的路都有顶蓬遮风避雨。

    当时写地方志、京城志的人悲愤地道。

    今日之街巷,果昔日之街巷乎?

    日促日窄,如蚕食然。

    天下举人汇聚京师。

    各种胡同、酒楼、茶馆,近至正阳门。

    远至南城金鱼池,关厢、街坊。

    都可以看到往日稀奇得难得一见的举人老爷们的身影。

    拥有五元头衔的贾琮、殿试的消息情况。

    都是他们的谈资。

    直至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开始了。

    在顺天府尹和九门提督带领下。

    贾琮等上千贡士进了正阳门。

    这其中自然包括王浩、张冇才、丌诗轩、戴凤祥、龚鼎祠等几位。

    午门两侧就是传说中的六科廊房。

    但是贾琮没机会细看。

    他们进的不是午门中路,午门中路除非皇帝出行等情况。

    否则绝不开启!

    而是由东、西两路进。

    进了皇家宫殿。

    意气风发的贡士们安静了。

    包括贾琮也是,白玉桥栏,碧绿溪水。

    金砖琉璃,宽阔,恢宏,台阶层层而上。

    错落有致的宫殿群、太监、守卫晃得人找不着北。

    因有官兵护送。

    他们畅通无阻地到达了仁华殿大门外。

    仁华殿位于大明宫以南。

    属于大楚紫禁城的中轴线。

    明末战乱后建立,耗资百万,丹陛之下。

    上千举人垂手肃立,提督九门步兵巡捕五营统领杨提督站在考生前面。

    出示一枚空心的银印:“董府尹,请验证虎符。

    皇宫重地,不可马虎。”

    “杨提督请签收。”

    董安掴不苟言笑地也把一枚银印放进空心之处。

    两枚银印竟然天衣无缝地重合了。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382/70550846.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73382/70550846.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