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春秋当楚王 > 第84 章 吴国异动
    “子常老将军八百里快马传讯示警,如今吴国已经开始陈兵楚国边境,诸卿可有良策?”,楚王熊章目光扫视了殿下所有公卿大夫。

    “王上,吴国凶蛮,亡我楚国之心不死,还请王上速派大军前往边境御敌”,熊章话音刚落,右尹公孙胜就站出来说道。

    如今右尹公孙胜已经担任理政大臣半年之久,已经尝试到了权力的滋味,所以在吴国攻楚的消息一传来,公孙胜就察觉到满朝公卿很多人看自己的目光就有些不对了。

    所以如今大王问话,公孙胜立刻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今吴军只是开始集结,就连领兵大将都不知道,万一是那吴相伍子胥呢,右尹愿意领兵去前线吗?”,有看不惯公孙胜的公卿站出来带着一丝嘲讽的语气质问公孙胜。

    公孙胜闻言,淡淡一笑,道:“楚国乃是臣之母国,吾乃芈姓子孙,纵然敌将是臣昔日恩师,臣也要誓死保卫楚国,哪怕是战死也不后悔,王上,还请让臣率军前往夷虎”。

    听到公孙胜近乎誓言的表态,朝堂很多公卿对公孙胜的态度也柔和很多。

    熊章正襟坐在王位之上,看了一眼公孙胜,而后又不经意的瞥了一眼刚才那个出言讽刺的卿大夫,心中不屑的笑了笑。

    “右尹乃是楚国的重臣,楚国的政务还需要倚仗于卿,领兵之事还是算了”,熊章对公孙胜说道。

    “令尹是什么意见?”,熊章对令尹问道。

    “咳咳…”,令尹咳喘之声慢慢平复之后,这才对楚王熊章说道:“王上,吴军攻楚的意图依旧不言而喻,派兵支援前线的确刻不容缓,只是楚军不过六万,可以用于支援的也不过四万,吴楚边境约摸数百里,吴国攻楚的方向无法确认,楚军支援那一处还是应该细细谋划”。

    “司马,你觉得吴国会着重攻击楚国哪里”,熊章转向对司马景琰问道。

    司马景琰对于此情况早有所预料,便开始向朝堂诸卿详细介绍吴楚边境情况。

    吴楚之争从平王继位之初就开始了,如今已有六十多年,吴楚两国大战小战无数,几乎无岁不战,吴楚是敌对关系,这也是伍子胥会决定逃亡吴国的原因。

    直到二十多年前吴军在孙武的指导下,才有五战破楚,三战入郢的战绩,而吴楚之间最大的地理障碍,是大别山与长江。

    当时的大别山还是原始山林。

    楚国北出中原,常走邓(今河南邓县)、申(今河南南阳)之道,极少会选择从大别山北进,就是因为该地山岭重叠,森林密布,难于通行。

    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有三个隘口,即所谓“义阳三关”。三关者,一曰平靖关,一曰武阳关(即今大胜关),一曰黄岘关(即今武胜关),这三关都在今天的豫鄂两省交界处。

    即使是大别山边缘地区同样也是山林密布无人之境,只有当地人往来的小路,大军根本无法通行。

    至于长江,虽然可以为水军往来提供方便,但是顺流和逆流的差别,对于这个时代的战争而言,还是存在很大的影响。长江虽然可通行,但长江两岸仍是未辟之地,陆上基本没有道路可通。因此,在当时的战争谋划中,水军只能作为奇袭的偏师而不能作为决战的主力使用。

    正因为这样的地理形势,吴攻楚大概有四条路线:第一路用水军溯长江西上,达于楚国都城郢。第二路从鸡父(今河南固始),走大别山东线,至柏举(今湖北麻城),然后经郧(今湖北安陆)渡汉水到达郢。第三路则溯淮河西上,经黄(今河南潢川)、弦(今河南光山),穿越“义阳三关”,至随(今湖北随县)渡汉水到达郢。第四路由淮河北岸经陈、蔡之间攻取楚国方城(也是楚国的长城,今河南方城)、申、吕(今河南南阳),然后渡汉水到达郢。

    吴军昔年大举伐楚,分为南、北两路,主力军在南路,越过今皖鄂交界之地,走崇山密林无人之地,经柏子山(今湖北麻城东北)、举水(麻城南)向汉水地区前进。北路为一偏师,自淮油(今安徽霍丘附近)舍船走陆路,先行救蔡,然后会同蔡军,迅速越过“义阳三关”隘口,再会同唐军向汉水地区前进,在雍滏(今湖北京山)与主力军会合,再与楚军决战。

    说道:“王上,吴楚边境六百余里,共有城邑四十七座,但不论吴国如何选择进军都绕不过三个地方,即夷虎、舒城、钟离”。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1679/6838371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1679/6838371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