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满清遗伤 > 第12章 浪潮
    于是现在,苏辞便更体会到,此时清朝南方那边人们的这种痛苦和艰难。

    他们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满腔的那股悲愤可想而知。

    而据史实说道,后来从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起,大夏与吉利国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争端,关系可谓再度恶化。

    此次导致大夏与吉利形成争端的第一个问题是吉利人珠城入城之争。

    吉利国一方对华提出这个问题最早始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是年十月。

    参加大夏与吉利国《虎门条约》谈判的吉利国一方全权代表璞鼎查爵士向清朝负责谈判事务的钦差大臣耆英提出,要求清廷允许已经居住在珠城城外的吉利国商民入居城内,根据是《宁陵条约》第二款。

    但其只同意人居城邑的是吉利国驻华领事,而普通的吉利国移民只能居住于大夏五处港口,没有入居城内的权利。

    吉利国是想扩大自身额外的利益,清政府当然也是看出对方的用意。

    在最后一笔鸦片战争赔款,按照大夏与吉利国《宁陵条约》规定,大夏交清赔款后,宁陵国应将其占领的浙界船乡群岛归还大夏。

    吉利国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以全面履行大夏与吉利国《宁陵条约》为借口,将入居珠城与归还船乡联系到一起,声称如不允许吉利人入居珠城,吉利国就不归还船乡群岛。

    清政府被迫做出进一步的让步,同意在翌年四月大夏与吉利国签署的吉利军《退还船乡条约》中正式肯定了吉利人的入城权利。

    吉利国采用了迂回战略一步步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咸丰四年的“修约之争”就是另一个例子,也是又一个侵略借口。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则是“亚罗号”事件,兰国也以“马神甫”事件向清政府交涉。在1854年(咸丰四年)兰国联合吉利国出兵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

    不过现在,苏辞主要想听听看这位说书人讲的是什么内容,他也很想知道。

    只是这说书人将这些事讲出来,让清朝政府知道后会不会把茶楼给封了呀,当然他也有所担心。

    不过好在,他讲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民间趣闻,虽然时间段是在鸦片战争期间。

    看来,评时议政当时果然是不允许的,只好听听这些个小故事以解慰籍。

    底下有些熟悉的茶客互相还小心地并小声地讨论着时事,有些人还窃窃私语着。

    看来大家对于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不能说出来。

    苏辞忽然意会到,任何时代的历史总有故事潮起潮落,而在故事的中心人物才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就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他一定是看到了清朝在外国如此的侵略行径下会更加不堪,才奋力反击。

    可惜的是,最后在1849年冬,他因病卸任云贵总督职位,而后病故。

    所有的一切都在冥冥中地推进着,每一朵浪花都不能幸免。

    在林则徐回八闽经过潭州的时候,他专门召见了当时正值37岁的左宗棠。

    两人船上相见,分外感慨,畅谈了一整夜。

    他们这次讨论的重心是北沙的野心和柱州的问题,这次交流为之后收复西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后话,最主要的是,林则徐一见左宗棠就让次子上奏,大力向朝廷举荐。

    他对左宗棠的评价是:“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

    很多人都是默默无闻一生,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这也是常态。而有了特殊的历史事件,让有些人终于能崭露头角。

    就像左宗棠,还有曾国藩,李鸿章,或许像是大浪淘沙,最后淘出了几块金子。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命运的安排,也是要“感谢”太平天国。

    没有这场席卷大夏的起义,可能就不会有曾国藩的名字,也不会知道左宗棠,更别提李鸿章了。

    那时也是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让这些人崭露在历史舞台上,散发自己的能量。

    左宗棠算不算的上林则徐一脉,苏辞不知道了,但是林则徐也是功成名就了。

    在这些个天时地利人和,让大夏的清朝孕育出了一代清臣,也算可歌可泣。

    虽然他们有些人算是大器晚成,但是之前就闪耀在历史舞台了,只是缺少了些机遇罢了。

    而在之后的打磨中,这些人更显耀眼的光芒。

    观摩这个大夏的历史可见,因为有传承,所以不会断,苏辞心里仿佛跳出这几个字。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4668/6895869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4668/68958699.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