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恐怖灵异 > 话说三国演义 > 第二章讲 皇族后裔,天生仁德
    书接上章讲。刘备兄弟三人回到涿郡何去何从,只能等待再次立功的机会或等待朝廷封赏。但是东汉末年,皇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是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朝廷吏治腐败、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政治现况。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让你大家穿越时空,近距离地感受1800多年前群雄逐鹿的三国历史上的情景与画面,亲切地体会战火纷飞和叱咤风云的三国中有趣的人物故事。

    《三国演义》第一回,虽然没有明说刘备是仁德之君,但是行文之中多处透露出刘备天生仁德的胸襟。原著说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根据原著第二十回,汉献帝见到刘备,拿出族谱宣读之后,才知刘备比他大一个辈份。刘备祖父刘雄是东郡范县县令,到他父亲刘弘之混了一个幽州小吏。刘备幼小便丧父,至于刘备父亲刘弘何时离开人世,历史无法考证,之后刘备以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靠以织席贩履为生与常人无异的老百姓。汉献帝于是尊称刘备为皇叔,还封刘备为左将军和宜城亭侯。自此刘备便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刘皇叔”。

    公元184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裹黄巾,世人皆称之为黄巾军,史称“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之时刘备已28岁。

    刘备从小事母至孝,家贫,靠“贩履织席”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刘备从小家住涿县楼桑村,他家东南处有一棵桑树,高五丈余,远看那桑树如同马车的车盖。如此桑树挨近他家,有相术之人说:“刘家日后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经常与乡中小朋友在这棵大桑树下玩耍,有一次突然说:“我为天子,当乘此盖车。”他叔父刘元起听到小刘备如此言语,是又惊又喜,不禁感慨:“刘备这小子不是一般人哦!”自此,刘元起经常资助刘备母子二人,才让他们孤儿寡母渡过了漫长的艰难期。刘备十五岁那年,他母亲叫他外出求学,至于之前有没有上过学堂,可能备母私底下教过他学文识字。刘备在外出求学,先后拜郑玄、卢植为师,当时与公孙瓒师出同门。

    郑玄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学家,郑玄有过一段为官的历史,曾担任过兖州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监察官员或巡查组成员,权力跟当时的州牧是一个等级的。卢植是东汉末年名臣武将、经学家,与郑玄是同门师兄弟,曾先后担任九江郡和庐江郡太守,后又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北中郎将等职,东汉末年能文能武的名将。公孙瓒出身贵族,官宦之家。所以刘备的游学经历,让他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和名人,让他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为他日后一展抱负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刘备如何天生仁德,我们可以从第一回原著里找到痕迹。

    首先,他为国家大仁大义出发,倡导朝廷应给老百姓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他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招兵买马,立下“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夙愿,就是他天生仁德的说明,也是一个人内心的仁慈仁德与大义凛然。

    其次,刘备请命驰援广宗。当刘备三兄弟在幽州、青州立下军功后,刘备没有立即想到幽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等地区)太守刘焉和朝廷应该如何封赏自己,而是想着驰援在广宗县(今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与黄巾贼首张角相对峙的恩师卢植。这足以证明,刘备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知恩图报的君子。

    第三,当刘备到达广宗向恩师卢植报到时,出乎刘备的意料,他的恩师卢植不知为何给他1000官兵,命他转战颍川,约期剿捕,他二话没说,领命就去颍川。根据原著得知,当时卢植手下有五万官兵,在广宗与张角十五万黄巾军对峙。广宗成了当时朝廷镇压黄巾军第一主战场,当时刘备有没有想着沾亲带故才跑去广宗支援?很难确认,因为当时二十八岁的刘备,只想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让民少遭战火涂炭,很难想到一些杂七杂八的政治因素和影响。可是他师傅卢植经久官场与沙场,想法如何,我们可以慢慢去思考。也许卢植目的不单纯,但也不至于会陷害刘备,要不然也不会给他1000人马让他转战颍川,也许是出自爱护和念及师生之情出于保护……不管卢植拨1000人给他是啥意思,起码刘备是没有任何怀疑和疑问,对恩师卢植也是言听计从,这也是刘备天生仁德的风范。

    最后,在颍川战场没有建功的机会,被朝廷另两位与卢植驰名的皇甫嵩、朱隽打发回从哪来的回哪去,路上救了董卓,被被董卓耻笑为“白身”。当刘备带着1500人马驰援颍川时,人家压根用不着刘备这些无官无职的人来参与或瓜分胜利果实。

    皇甫嵩以张梁、张宝兵败必然逃窜到广宗必与张角会合的理由叫刘备返回广宗支援卢植。刘备也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没有任何顶撞和怨言。在刘备重返广宗战场的路上遇到恩师卢植被黄门左丰陷害押解在囚车里正送往京城问罪时,张飞见到瞬间就火冒三丈想替大哥刘备救出卢植,可是刘备理智的阻止张飞说:“三弟,朝廷自有公论…。”刘备若一时解救卢植,那就是等于告诉朝廷的十常侍铁证如山,无罪变成有罪,这是刘备目光独到之处和博大胸襟的仁德之处。当时的张飞与关羽是很难理解刘备见死不救的做法。可是后来事实证明,刘备不在路上劫囚车救卢植是明智的。

    刘备看着恩师被押解远去的身影,内心也是五味杂陈,但又能怎样,只能无奈的回涿郡大本营。可是老天爷就没有认刘备轻松过,回涿郡途中又遇到汉军败兵乱窜,还有汉军将领董卓被黄巾张角追杀命悬一线,后来被刘备三兄弟所救。

    董卓被刘备三人救下,也是很感动。当董卓问到刘备兄弟三人现居何官职时,刘备的回答是“白身”时,董卓就表现出一脸的不屑,但是这种耻笑和侮辱,刘备还是觉得万物之源本无对错,既然他董卓看不起自己,自己也不想因救命之恩而要挟董卓做出任何回报和承诺。这也是刘备的大智大仁的风采所致和仁德之君的有力证据。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5299/6905759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5299/69057595.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