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都市言情 > 外科教父 > 0049章 最强病人驾到
    做完检查,老爷子被推到创伤骨科病房,熊主任亲自帮到窗口办理住院手续。

    一听张教授驾到,病房如乌云压顶,从实习生到带组的教授,只要还在病房,没有下班的,无不惊慌失措。

    大家全部停下手里的活,第一件事,赶快检查白大褂的扣子,有缺扣子的赶紧找护士长。

    “平时都干吗了,这个时候补扣子,鸡腿塞嘴里才想起补牙。”姚玲训斥几个研究生和规培生,不过她是刀子嘴豆腐心。

    这事找布草房来不及了,想叫个护士来补。立刻打消这个念头,这些小姑娘平时打针输液很溜,缝衣补扣子,那是别想了。

    姚玲自己从科室仓库找到针线盒和扣子,在医生办公室坐下:“一个一个来。”

    几个小伙子排队钉扣子,有人在门口放哨,有风吹草动随时预警。

    “快快快,张老头骨折了,马上住院了。”有人到值班室通风报信。

    有几个家伙趁空闲打几把王者,一听喊声,手机都拿不稳了,直接关闭游戏,强行退出,再顺手拿一本书翻看,装模作样。

    “哪里骨折”有人问道。

    “股骨大转子!”报信的人回答。

    哦——长吁一口气,也不用装模作样了,手里的书放下,游戏肯定不敢玩了。

    咕噜噜,车轮碾压地面的声音,急诊电梯开门的滴滴声。

    张教授被平车推到了病房,姚玲亲自带着最得力的护士蔡巧君守在门口,但是蔡巧君明显有点紧张。

    别说护士,整个医院,除了夏院长和韩主任,哪个在他面前不要紧张几分。

    张教授批评人不带一个脏字,不说一句气话。批评起来吐词清晰、逻辑严密,哪本书第几页,谁发表的论文,最新的指南共识,信手拈来,那是一字不差。你不服不行。

    杨平牵引着受伤的腿,大家协力过床。小五拿来了皮肤牵引的器械,既然急诊手术,那就不用骨牵引了,皮牵引维持一下。

    腕识别带往手腕上一扣,床头挂上预手术病人的牌子,即刻开始禁食禁水。抽血,做床边心电图,最近没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每年体检做了胸部ct,胸片就免了。

    大家帮张教授调整最佳的体位,理顺皮肤牵引的绳子,床头摇到45度,让他可以舒适的靠着,他不想躺。

    橡皮条止血带一扎,蔡巧君麻利的在张教授手背开始穿刺,准备放一个留置针。

    可是不知道紧张,还是张教授的血管真不好找,居然穿了一次没有回血。

    蔡巧君可是骨科护士里的标杆,在全市的护理技能大赛中,那是得过奖的。一次不中,换做别的病人,他肯定面不改色心不跳,冷静的再次穿刺。

    可是现在躺着的是张教授,她怎么可能不紧张,额头上都可以看见渗汗。张教授右手放在旁边给扎针,稍微侧过身子。

    伸过左手说:“给我!”

    语气很和蔼,越是和蔼,大家越是紧张。他接过抽血的穿刺针,要自己来进行静脉穿刺。

    “你看,先45度,缩短穿刺路径,穿刺针通过的层次要清楚,皮肤、皮下,再才是静脉,每通过一层,手下有感觉的,你还是不熟练。”张教授边操作,边耐心的讲解。

    他左手将针倒过来,很随便的轻轻一推,进去、回血,一针见血。

    “进针后再压低穿刺角度,保持与血管走行一致。只要血管比针粗,就可以扎进去。没有紧张这回事,紧张是因为不熟练,你再紧张,能回答一加一等于二。”张教授继续说,姚玲和蔡巧君脸上通红。

    张教授松手,蔡巧君抽出针头,留置软管在里面,再固定好,接上平衡液,开始输液。

    以前只是传说,现在近距离接触,老爷子这自己给自己扎针的技术,那个护士敢反驳,只有乖乖地在一旁听训话。

    韩主任提着公文包进来:“张老师,我要赶飞机,你就安心住下来,我跟田园也打了招呼,到时小杨,小宋,还有田园都上台。”

    “行,我心里有数,你忙你的,研究所的事必须拿下,不能耽误。”张教授在摆弄遥控器,要看电视。

    韩主任寒暄几句,急匆匆的离开了。

    护士长说帮调电视,他拒绝了:“这么多人围着我干什么,你们忙你们的,常规处理就行。”

    电视打开,翻来翻去,翻个抗美援朝的老片子奇袭白虎团。

    “你们都去忙,那么多病人呢,不用管我,帮我请个陪护,男的,术前尿管不插了,别为难你们了,请泌尿科用金属探子不一定能顺利进去。还有术后的一日三餐,没有禁忌症,随便订。你们忙去吧,你小子留下。”他看大家没有离去的意思,又开始赶人,点名杨平留下。

    护士长看也没有什么事了,说几句宽慰的话,带着大家离开病房,就杨平留下来。

    “坐,站着干吗,又没犯错误。”老爷子让杨平坐下。

    杨平把陪人椅子移过来,在床边坐下来,张教授把电视暂停:“还是这些片子好看,那时候,我十几岁了,父亲算是最早一批的西医骨科了,美国留学回来后在协和工作,五零年战争爆发,他自愿申请上战场,长津湖一战,身体里还留了一块弹片--老爷子九十岁还坚持出门诊,在门诊的办公椅上闭的眼--”

    杨平默默地听着,不由肃然起敬,张教授突然打住说:“把片子拿过来,我们商量一下。”

    杨平从床头的袋子里拿出x片和ct片,张教授戴上老花镜,借着自然光线,指着片子说:“下肢和上肢最大的区别是下肢要负重,任何下肢骨折,要早期下地,必须要有骨性支撑,也就是越压越紧,内植物只是辅助,不能越俎代庖。最简单的胫骨横断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以前德国佬做,上午手术,下午就走路回去,吓得我们不敢说话,我们做要六到八周才敢部分负重,术后3个月才完全负重。最初我们以为是材料问题,后来才发现主要问题不是材料,而是骨性支撑理论,它们的交锁髓内钉采用了纵向滑动孔,横向锁死,纵向滑动,这样骨折端自动加压,负重反而成为有利因素,越走骨折愈合越快。”

    杨平认真地听,张教授继续说:

    “这个骨块要拉出来,这几块必须解剖复位,这块要有钢丝和钢缆,现在骨折手术一上钢丝,就认为是落后,不用钢丝,就高大上了,手术不是赶时尚潮流,要有自己的思考,医学要前进,但新的东西不一定就最好,需要时间检验。你上次的肱骨下端粉碎性骨折,使用钢针和钢丝就完成得很好,整个复位固定顺序安排,肯定花费了不少心思。”

    “我觉得骨折复位固定的顺序,里面学问太深奥,绝非简单过程,就犹如盖房子,不是简单的砖头累加,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杨平说出自己的感受。

    “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很不错。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东西看表面,好像很简单,研究进去才发现,十分深奥复杂。就像魔方,看表面,好像就是掰来掰去,其实如何复原,顺序如何安排,是一门大学问。”张教授放下片子。

    杨平把片子收起来,张教授说:“外科医生,尤其骨科医生,要有一项重要的能力--空间想象力。在脑海中要有立体的解剖构建,这个构建要是精确的具体的,下棋的可以下盲棋,我们外科医生要能在脑海中做手术。闭上眼睛,能把手术在脑海中过一遍。拿纸来!”

    杨平把移动桌推过来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80161/14526766.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80161/14526766.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