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都市言情 > 外科教父 > 558 石头砸鸡蛋
    蔡护士长办事比较稳重,她想了一个办法。

    在会谈室,很正式地将红包退还给崔旭兵的老婆郭柳,而且当面点清数目。

    这个会谈室有摄像头,一般是医生给病人手术谈话签字的地方。

    蔡护士长跟郭柳解释之后,这個女人比他丈夫更加通情达理,或者,比起丈夫,郭柳的思维算是正常,她很快明白护士长的意思,对医生护士一番感激之后,收下退回的红包,还在护士长准备好的本子上写上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收到退回的红包多少钱,然后签字。

    郭柳收到退回的红包之事,暂时没有告诉丈夫。

    崔旭兵以为杨平已经收到红包,顿时开朗很多,不再为此时发愁。

    他的思维很清晰:只要杨教授不收红包,这手术肯定有问题,即使现在没问题,很可能未来会潜伏着一种可能性极大的问题。

    现在杨教授收下红包,即使存在潜在问题,杨教授也会全力以赴,这钱等于给儿子买了一道保险。

    之前,崔旭兵左看右看,看儿子背后的外固定架不顺眼,现在无论怎么看,这玩意看起来就是舒服。

    想起三个月后,儿子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挺起胸膛做人。

    崔旭兵开始哼起歌来,但是哼得五音不全,极为难听。

    第10天的时候,崔书凯拆线出院。

    崔旭兵夫妻熟练掌握外固定架的旋钮调节,宋子墨要求他们每天调节的时候,拍一段清晰的视频发来,这样宋子墨可以确定他们是否按照要求拧旋钮。

    这是新技术的第一台手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而且,其它几家医院等着三博医院的手术结果,三博医院将积累一套操作规范,以供其他医院仿效。

    自从金刀奖直播折叠人卢钢的手术视频,三博医院不缺脊柱侧弯的病人,很多外面棘手的病例,都被介绍来找杨平。

    所以这类病人,只要同意参加临床试验的病人,杨平全部使用脊柱外固定架技术。

    短短两个月时间,积累四十个病例。

    这些病例足够完成一片论文,也足够形成一套操作规范。

    术后两个半月的时候,崔书凯在当地进行复查,将拍摄的x线全脊柱正侧位片发给宋子墨,一条c形脊柱成功掰直!

    脊柱在三维空间矫形良好,前后的生理弯曲也成功塑造。

    没有一个节段被融合,每一个节段的功能被保留,截骨张开的缝隙新生骨形成良好。

    第一例如此严重的侧弯,cobb角176度,居然这么温和地被矫正,没有出现任何神经症状。

    如此神奇的效果!

    崔书凯的x片放大显示在医生办公室电子屏幕上。

    即使经历动物实验惊喜的宋子墨,也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张宗顺教授是我国脊柱侧弯治疗的开创者,八十年代便开展脊柱侧弯手术,也深知伊里扎洛夫理论在四肢矫形的奇妙应用,可是没想到在脊柱侧弯矫形可以如此成功。

    韩主任在一旁也被震惊,杨平来三博医院才多久?

    一年多时间,居然轻松拿出这样重量级的科研成果。

    这不是一个新器械的问题,而是彻底革新脊柱侧弯的治疗理念。

    全国有六千多万的脊柱侧弯病人,中小学生就有五百万,每年新增病例达三十万。

    如果这个新技术能够推广开,多少病例受益。

    在脊柱外科,这项技术的影响无疑深远又广泛,简直就是一颗学术核弹。

    崔书凯这么严重的畸形都矫形成功,其它几十个病人也有一部分获得成功矫形,剩下的正在矫形的路上。

    一张又一张的x片显示在屏幕上,每一个都矫形效果良好。

    除了一个病人出现针孔感染,其他病人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出现针孔感染的病人,只有一个针孔出现轻度感染,拆除外固定后,感染将会得到消除。

    而且这个感染的病人,没有按照操作规范对针孔进行定期清洁,擅自对病人进行了淋浴,才造成针孔感染。

    初步的临床实验证明,新技术无论效果还是安全性,都非常好。

    韩主任深深明白这个新技术的价值,他激动万分,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心里庆幸自己当时识人用人正确,留住了杨平,充分发挥了他的作用。

    张教授行医五十多年,从未见过这种科研速度,从正式立项到临床应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完成,中途没有走任何弯路,完全是直达目标。

    哪一个科研成功不是耗尽心血,需要走无数的弯路,最后才能成功。

    而且真正的成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找不到正确的路,碰得头破血流。

    “这玩意真把脊柱给掰直了?”

    张教授不知道是激动,还是高兴,居然冒出一句很外行的话。

    韩主任点点头:“确实,以前我们又是截骨,又是融合,现在这么一个外固定架,三个月给硬生生地整直,每一个节段还完整保留结构和功能。”

    “你说,以前这玩意给四肢畸形矫形时,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可以用于脊柱侧弯呢?”张教授取下眼睛,掏出一块擦镜布擦拭。

    韩主任摇头:“想到又如何,想到也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实现起来太难。”

    “小杨,你可以搞更大的课题,胆子再大一点,放开手脚搞,需要什么支持,我们全力支持你,我虽然老了,在这个圈子还是有点面子。”张教授觉得杨平几个月搞出这么耀眼的成果,要是再花更多的时间,是不是搞出诺奖级别的。

    这个脊柱外固定架技术,如果放到以前,术式可以获奖的话,这也是诺奖级别的。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诺奖对成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视更加基础,更加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小杨正在计划干细胞培养肌肉的课题,怎么样,打算什么申报上去?”韩主任想起杨平还有一个更大的课题。

    “科研计划书已经写好,我打算不要国家的资金,自筹资金研究,这样可以节约申报的时间。”杨平心里早就对这个课题做了计划。

    如果不需要国家资金,那就简单,只要法律和伦理上没问题,就可以马上展开研究。

    韩主任知道,医院建立的科研基金,现在已经接到几亿的捐款,对于启动这个课题足够。

    何况安宁集团表示,愿意持续为这个科研基金输送资金。

    对安宁集团来说,做慈善资助医学研究,拿出几十个亿非常轻松。

    何况陆陆续续后来还收到蒋百诚、包玉楼、王昌鑫的捐款,现在账面上躺着三个亿的资金呢。

    杨平年纪轻轻,没想到号召力这么强,这么多企业家愿意为他掏钱。

    “怎么,都在?”

    夏院长爽朗的笑声。

    “哦,夏院长,怎么有空过来?”韩主任回头。

    夏院长凑过来:“我是听说小杨的新技术临床实验取得成功,来凑凑热闹,要不是要搞个庆功会什么的?来点仪式感。”

    “算了,小杨不喜欢这虚头巴脑的东西。”张教授说话不客气。

    夏院长十分尊敬张教授:“我也是提提,小杨不喜欢这一套,我出知道的,你看,我这不单枪匹马来凑个热闹。”

    “小杨呀,那个手术机器人还没批下来,要等等,医院已经有两台天玑,加上一台达芬奇,已经有三台机器人,申请第四台比较难,上头要照顾其他医院的申请,所以迟迟没有批下来,我准备又上去游说游说。”夏院长表示抱歉。

    有些事情确实,不是他一个人说得算,这种几千万的设备,审批权在上面,不在医院。

    上面手里的钱也不是给三博医院一家,还有好多医院没有机器人,上面自然要考虑很多。

    “老夏,我说你要是不觉得没面子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80161/51650994.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80161/51650994.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