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小说 > 都市言情 > 半杯清茶 > 第1章 被动选择
    1972年9月,难忘的一天。上午随着村里的广播声把村里的年轻人集中到了村委会,一时间村委会热闹了起来;按照当时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应招入学选拔的大事,村里适龄青年几乎全部到场了;推荐制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当时毛主席指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主席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本村今年像往年一样有四个指标,到场的有生产标兵、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20岁左右,这些人都有机会被推荐到“工农兵大学”。

    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日子里,村里很是热闹,加之正是农忙时节,乡亲们有扛着农具的、赶着驴车的、偶尔还能看到开着拖拉机的,往返于田间地头和生产队。邻村的乡中正是大课间也是一番热闹景象,一群一伙的男女生,叫叫嚷嚷的跑来跑去,只有高中部的几个人在西北角的围墙下围成一圈在嘀咕着“我觉得大勇有可能被选上,还有二哥也有可能”,“别猜了,下节课是自习课,老师也不在,不如跑回去看看,明年就到咱们了,熟悉熟悉流程”,说完几个人跑到车棚,一人一辆28自行车飞奔出校园,只留下上课铃的回声随着几个人的背影越来越远,声音越来越小。

    那个时候高中部一共就两个班,因为能坚持一直上学,而且一直上到高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会儿国家还不富裕,尤其农村,尤其农村上学的孩子;因为他们有的家庭孩子多,生产队干活的少,挣的工分少,连温饱问题都难解决,有个别家庭孩子多的就过继给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这也是那个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家庭生存方式。所以那个时期的孩子,上学的少,上到初中很多基本就回归农田了,上到高中的话,家里一定是一直有挣工分的,不然很难维持到一个人上到高中毕业。后期即使是熬过了高中,以后的选择也是极少的,可以说“工农兵大学”对那个年代的青年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唯一能迈入大学的机会。不然毕业后,一般也就是从工或者从农,再或者从军,能够选择的机会很少,所以那个时期大部分人是相信命运的。命运,即宿命和运气,是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为定数,指某个特定对象;运为变数,指时空转化。命与运组合在一起,即是某个特定对象于时空转化的过程。运气一到,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老话说信命与不信命,没有加上运,说明有些时期对那个年代的人是一种无奈。

    因为县城就在这个乡,所以这个乡中也是唯一一所包含初高中的学校,除了附近的一些村子,离得远的需要带饭上学,再远一些的需要住宿。学校高中部两个班,每个班有36名学生,每个班的学生从上高中到高中毕业会一直在这个班,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老师基本上也就是那么几个人,从接收高中部新生开始,一直教到毕业,而且每个老师都是教授两科以上。班里男女比例,一般也是男生多一些,女生少一点,农村重男轻女的风气还是有的。班里学生的家庭背景比较复杂,城乡比例上有县城的,有农村的,县城的多一点,毕竟县城的工人阶级多一点,收入上也比农村生活环境上好一点;成分上也不同,有贫农,有工人,也有干部子弟等;学校除了正常授课外,也组织了几个体育组织,像篮球队,排球队和拔河队,那个年代还有编织队,不定期的和其他学校组织友谊赛。

    9月的天气,温差开始变大,风吹到脸上已是清凉,偶尔看到操场上风中夹带着灰尘肆无忌惮的闯进篮球场,再跳过食堂边的菜地,最终绕过教室前的大杨树,拍打在教室的窗户上,给这个原本晴朗的天添上一缕土黄色,也让生活在这个环境的人感觉到一丝憋闷。

    就在这个时候,透过操场的篮球场和西北角围墙的杨树之间的缝隙,看到一个年轻人,肩上扛着铁锹急急忙忙的跨进校园大门。可能意识到带着铁锹进教室不合适,他有砖头跑进食堂的菜园,跟看菜园的师傅寒暄了几句,又急忙朝着教室跑过去。小伙子身穿蓝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脚上一双打补丁的蓝布鞋,挽着裤腿,鞋上很多泥水,跑过去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留下的脚印。

    他跑到离教室还有十几米的地方,在一棵大杨树跟前停了下来,坐在半拉砖头上,脱下一只脚的布鞋,找了一根树枝一点一点的挂掉鞋上的泥水;挂完这只鞋,放到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再换另一只鞋,再找另一根树枝,再刮掉上面的泥水,然后再跟前面的那只鞋放一起;都收拾好了,又从地上用手刮了一堆细干土埋在两只脚上,用土在脚上搓来搓去,搓完拍掉脚上的干土,脚上原来还是湿露露的,现在看着水分都转移到干土上了。脚干了,他俯下身去穿晾晒的布鞋,穿第二只的时候,有个身影从他旁边经过,是她,校排球队的,白色上衣,蓝色裤子,黑色布鞋,虽然裤子和鞋上也有补丁,但是看上去很干净。看着她蹦蹦跳跳的从身边跑过去,让他很是愣了一会儿。她和他不同班,但是一起在校园也度过了几个年头,算不上相熟,没说过几句话,但是他和她是邻村的,放学的时候经常赶上一起走一条路。

    那会儿,虽然经常赶上一起放学,走一条路,但是大多时间是男的一伙,女的一群搭伴走,男的和女的很少在一起说话聊天,所以大家可能都心知肚明,她是隔壁班的马俊梅,他是隔壁班的孙耀金,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公开场合下的资料,比如孙耀金是篮球队的,马俊梅是排球队的;因为是邻村,听说过家里的一些大概情况,孙耀金排行老大,老二孙耀木因为学习上一直不感兴趣,早早辍学,总想着跟着哪个师傅学点手艺,所以家里生产队上他也就变成了主力,每天围着开拖拉机的大顺,让教教他;老三孙耀水因为赶上饥荒的年代,家里粮食不够吃,老三过继给了二叔,二叔据说当过兵,但是他一直不承认,自己的腿瘸了,总说是爬树摔得,落下残疾,家里又不富裕,一直没找媳妇,变成了村里的老光棍,没有孩子;老三过继过去没两年生下老四孙耀火,好做老二那会儿可以顶半个工,赶上又不好好上学,家里也就硬撑着过了。马俊梅也排老大,下面两个妹妹,马俊莲和马俊杏,三朵金花,个个漂亮不说,干活也都是好手,四里五乡的知道的不少。村里生产队赶上农忙的时候,家里到出工分不够的时候,其他人是可以顶上去的,她和他应该都是去顶工分去了,然后忙完又急急忙忙的赶回学校。

    孙耀金的好兄弟大勇,大名孙树勇,比孙耀金高一届,为了能被推荐到“工农兵学员”足足做了一年的准备。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毕业后在村里一直帮着大顺操持村里唯一的一辆拖拉机。老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勇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校期间这几科尤其成绩好,没事在家里和村里也经常跟着电工、拖拉机手、打井队和露天电影院打下手;可以说理论结合实践,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这些里面他最喜欢的还是跟着大勇操持拖拉机,因为他和孙耀金有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能够在“工农兵大学”某个领域的技术上系统的进行学习,进一步的提升,希望有一天能够修理国产飞机和有机会在天上飞一圈。一年下来,大顺除了跟着生产队干活,一有空闲就在大顺那跟着摆弄拖拉机,拖拉机有点久了总出毛病,有时候大顺研究不好的,大勇能研究好,一来二去的,大顺对大勇也就有了依赖。所以,生产队上活不忙的时候,大顺也会找生产队队长把大勇要过来,生产队长知道这个宝贝铁疙瘩虽然总出毛病,但是还是很自豪,一个乡也没几辆拖拉机,所以在他眼里就是金疙瘩,不能有一点损伤,正因为这样,只要是拖拉机上的事,基本有求必应。因为大勇的表现再加之大顺和生产队上的人推荐,大勇这才有机会参加今年的“工农兵学员”的竞选。

    孙耀金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把落下的一堂课复习了一遍,下课后就飞奔回村,急不可耐的找到大勇,听他亲自告诉孙耀金被选上的好消息。孙耀金气喘吁吁的跑到村委会,里面已经是空无一人,又转身往大勇家跑去,刚到大勇家门口,就听到大勇爸妈在吵着什么,离近了细听,好像是在提大勇,说大勇估计去大顺那了。孙耀金心想也对,这种事先告诉大顺哥也没毛病,就又转头往大顺家去,结果还没到大顺家半路上就碰上了,“别跑了,没在我那,没选上,估计躲到哪发牢骚去了”。本来孙耀金跑来跑去的累的就有点缺氧,听到大顺的话差点没噎死,半天喘不上气来,要不是大顺扶着都该晕倒了。“知道你们两人好,不至于,明年还有机会,你也别跟着起哄,还指着你劝他呢,在村委会差点跟人打起来,你好好劝劝他”。孙耀金本想着的好消息竟是霹雳一声雷,自己都还没缓过劲来,歪歪扭扭的向村委走去。

    关于推荐“工农兵学员”,有的人把推荐“工农兵学员”当成是有权势的人利用职权“走后门”,为亲属子女谋利益的机会。这种情况不能说不存在,但多数推荐单位还是按照文件要求推荐“工农兵学员”的,只是这种推荐入学的方式,本身就带有那个时期的特点,带有设计的缺陷,在执行中容易出问题。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选择三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出问题,但都不是上述利用职权走后门的问题,而是有关人员因嫉妒心、报复心以及企图抹黑强者而上位不健康心态作怪而造成的问题。

    孙耀金走出村停了下来,因为他要去哪他也不知道,只是因为刚才的精神恍惚,无意中溜达到了这里。终于缓过点劲来,想想他们经常去的村外废弃的砖窑,估计在那能碰上大勇。因为他们从小一起玩大,曾在砖窑约定,如果谁不开心了,就去那发泄。他穿过村里2队的玉米地,绕过集体的苹果园,在一个小树林的尽头看到废弃的砖窑。看着小树林里的麻雀被一声大叫吓飞了,可以肯定这是大勇的声音,快走到砖窑口的时候,他又停了下来;因为他还没想好,见到大勇说什么,是劝他以后还有机会,还是跟他一起发泄,又或者问问他没被选中的原因,然后一起解决;正在他犹豫的时候,大勇从砖窑里出来了,看到孙耀金后转身往砖窑右侧走;“别走,你是没有勇气面对结果,还是不敢面对父母,还是不敢面对兄弟们”,“你不懂,啥都不知道,你回去吧,我没事,就是心里堵的慌,转转就好了”,“知道你心里不舒服,咱们曾经约定,谁心情不好了,就到这发泄发泄,现在我来了,你要走,还拿我当兄弟吗?有啥事咱们一起想办法不好吗?我明年就毕业了,总不至于你让我步你后尘吧”。说着话的功夫两人已经不到5米远,大勇看着孙耀金一脸疑惑的样子,又回到了砖窑。

    砖窑不是很大,所以里面因为窑口小显得有些昏暗,这个环境更像两个人心里的一层阴霾挥之不去。“大勇哥,到底咋回事,说说,如果是村里有更优秀的,咱们再努力就好,争取弄个技术能手,明年准没跑”,“咱们太天真了,有些事不像咱们之前想的那样,村里四个指标,推荐名额是十个。本来按照票数我排在第四,我爸妈和大顺及咱们生产队的人都认为板上钉钉了,都跟着高兴呢,上面来的人也准备宣布名单了,读到第三名后,我看最新读第四名的时候应该就是我了,结果村委会来了不速之客,叫停了推荐活动”。原来是乡里收到本村三封检举信,第一封是关于第二名张恒,因为其家庭出身不好被要求不得参与推荐;第二封是关于第三名的李书眉,因为学历太低;第三封是关于大勇的,因为大勇家是个外来户,他老爷爷为了讨生活,和他老姑唱戏为生,抗日期间流浪到这里,因为村里的好心人收留,慢慢的在这里开枝散叶,那会儿他老姑曾因为讨生活,给县里的大户唱过戏被人扒了出来,还有检举他姑姑作风有问题的。这样三封检举信把二、三、四名都给排除掉了,然后后面的五、六、七名补了上来。第五名是老支书的侄子,在村里有几个铁磁,没事无事生非;第六名记得初中没读完,其他的没问题;第七名是2队生产队队长的儿子,人很老实,干农活是把好手,小学毕业。“你说那时候为了讨生活唱个戏怎么就牵扯到我们这一代了,你说我爸妈为了我以后有出息基本农活都没让我干过,你说我在学校每天挑灯夜战的学习,拿到那么好的成绩,你说我这一年在村里和生产队的表现,人人看在眼里,凭什么一封检举信就把我排除掉了;耀金,我看出来了,有些事情,咱们想的太幼稚了,什么理想,什么远大抱负都扯淡,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0301/6806416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dynxsw.com/book/380301/68064160.html)阅读,如您已在悠闲小说(https://www.dynxsw.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